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樊建川:让历史的像素更加清晰(图)
//www.workercn.cn2017-09-0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小传

  樊建川

  建川博物馆聚落创办人及馆长,四川省政协委员。

  图为樊建川在老兵手印广场。这个广场是他征集了4000多枚抗战老兵手印建成的。他说,正是这些当年挥舞大刀长矛、掷手榴弹、埋地雷的手,挡住了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力挽狂澜,这些功勋卓著的手应该留下来。

  记者手记

  “馆奴”樊建川

  下过乡、当过兵、任过教、当过官的樊建川,现在常常自称“馆奴”:“给博物馆当奴隶,我一辈子背的包袱就是它了。”

  “辞职捡破烂的副市长捡出80亿捐给国家”、“倾尽亿万家产留住民族记忆”……樊建川的头顶上有“光环”,互联网更是将他的经历助推成“传奇”,但与此同时,质疑和争议也与他形影不离。

  面对媒体,樊建川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兵时,他因为学雷锋和搞宣传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师标兵;在第三军医大教书时,他曾经是宣传队的负责人;从政后,官至宜宾常务副市长,他更加深谙与媒体打交道的“玄妙”。在他的自传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巧借媒体力量的事例。

  他打理自己的微博,繁冗的工作间隙保持着每天数十条的发布量,拥有近150万的粉丝。他点开手机给记者看:“我的微博现在做得很舒服,每天要涨1000多个粉丝。平均每条阅读量在30万左右,多的有上千万。”在樊建川看来,这是建川博物馆最直接、效果最好的“广告”。

  当然,他的“活络”远远不只体现在对新媒体的接受和运用上。为了筹集建馆资金,他曾到企业“拉赞助”。在没有其他企业赞助的情况下,他告诉某企业领导,他的竞争对手已经出价,向对方无形施压,最终获得了一个较高的价钱。

  而有的时候,他的自信又似乎到了听不进意见的地步。一位来参观的军人提出,国防兵器馆某件武器展品可能不对。樊建川得知后说:“他说的对就改嘛。”随后又说:“但是我觉得他说的是错的。我觉得我们的武器介绍一点错误都没有。”

  他有着军人的执守,也有着商人的圆滑。

  就像他解释自己辞官下海一事的直白:“一是觉得我不太适合干这个工作,嘴巴太快了;二是觉得当时公务员收入太低了;三是觉得宜宾偏远,不适合我搞收藏;四是我当常务副市长,风闻说要让我当市长,我实在担不起这个担子,所以就决心辞职下海。”

  就像他清楚光有一腔热血不够,要生存必须在商言商,正式开馆的当天晚上就开大会专门给员工讲营销。

  就像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博物馆聚落”,只是想搞个“博物馆超市”,让博物馆成为一种普通人都能随时享受的文化形态,每个馆花几块钱就能看,价廉物美……

  而也正是这些多重身份的共同塑造,让樊建川最终成为了他自称的“馆奴”,也才有了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

  “我想保留一些历史的细节。时间将证明,这些藏品对我们的国家、社会肯定是有用的,是更有价值的藏品。”樊建川说。(本报见习记者 雷册渊)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