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樊建川:让历史的像素更加清晰(图)
//www.workercn.cn2017-09-0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让历史的像素更加清晰

——专访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

  随着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距离成都市区数十公里的安仁镇,参观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系列馆。

  在馆长樊建川看来,博物馆里不应该只有春花秋月、才子佳人,还应该收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让历史的“像素”更加清晰,让民族的“警钟”永远长鸣。

  从安仁镇大新路转进建川博物馆,第一眼就能看见那个伫立在入口中央的“侵华日军碉堡残骸”,一名威武的战士塑像伫立在上,他将手里的步枪高举过头顶,指向天空……

  这是樊建川拥有的一千余万件藏品中,体积最大的一件抗战文物:高5米,直径5米,壁厚约26厘米,重达数十吨。

  “碉堡是日本鬼子留在天津的,我把这个巨大的水泥钢筋砣子切成十几块,分装在卡车上,奔波两千里运回安仁。”他特意将这座来之不易的碉堡残骸放置在入口处,除了视觉冲击,还有更深一层的寓意:“侵略者的碉堡被打烂了,我把当年的碉堡变成了一个‘盆景’,残破的碉堡上长出绿树、鲜花,象征中日之间今后的和平。”

  这座碉堡身后占地500亩的地方,就是樊建川十多年来“耕耘”的土地——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

  在这个公园式的博物馆聚落中,抗战、红色年代、民俗、地震四个系列共29座场馆的每一座,甚至每座场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像素,构成了一幅巨幅历史画卷。

  一个老兵的抗战情结

  2000年7月,樊建川听闻北京某拍卖公司准备拍卖一批珍贵的抗战史料,其中有日军投降时交出的系列公文,上面列着日军113个驻华部队的名称番号,是日军侵华的铁证。

  拍卖目录刚一公布,樊建川就听说有买主从四面八方赶去,又听说有海外商人凑足资金准备“豪夺”,还听说一名神秘买家放出大话,势在必得。樊建川担心自己的资金无法与他们抗衡,于是希望找到卖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卖主开个价,然后撤拍。

  可是卖主在哪儿呢?樊建川赶到北京,又辗转到天津,发动一切能够发动的朋友和“线人”,几经波折。“或许是天意吧,我终于在拍卖的前一天找到了卖主,用我的真情与激情打动了他,他愿意撤拍。而我也以远高于起拍价的价格将这批史料留下,留在中国人的手中。”樊建川回忆。

  樊建川说,自己之所以把抗战文物作为收藏对象,是缘于自己的抗战情结。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抗日战士,樊建川自己也有11年的军龄,“对战争有着天生的关注”。

  在“侵华日军罪行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件珍贵的抗战国家一级文物——1945年8月15日的《每日新闻》报,上面用很小的篇幅报道了日本天皇颁布投降诏书的消息。而这张报纸是樊建川20年前在日本找到的。

  当时,樊建川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中几次失手后了解到,是日本的收藏家在和他争夺这些文物。他就想:“你能到中国来买东西,我也能到日本去买。用抗战时的话来说:你可以扫荡,我也可以反扫荡。”

  樊建川在日本当地逛街时发现,文物店铺和地摊上有大量日本“二战”时期的画报、杂志,其中有不少内容与中国相关。他便取消了其他行程,专门收集这批东西。

  “我见到就买,仅购买、翻拍的照片就超过30万张。装进集装箱拉回来,一次基本上就把市面上的全部买走了。”而那张珍贵的报纸就是他在一个留学生的带领下,在一家书店的阁楼上翻了3个小时翻到的。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