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200年后,回望简·奥斯汀(图)
//www.workercn.cn2017-07-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声名不显到“奥斯汀热”

  这种边界具有不断延展自身的特性。看看每年从世界各地赶来的“简迷”,有在小说中沉浸久了,想在现场获得感性印证的,也有在故居取景,拍摄婚纱照或择此开启定情之旅的。或许还有人怀有与我同样的心思,感佩她缺少嫁妆但从不缺乏自信的孤傲,没有婚姻但能深刻理解爱情的智慧,同时为身处男性中心社会,生前只能以“一位女士”为名发表作品的她深感不平。当然,还感到不平的是,《诺桑觉寺》居然只从出版商那里换回10英镑,乃至她去世前总共才从4部小说中获得不到700英镑的回报,即使最畅销的《傲慢与偏见》,也不过售出1750册;而此前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售出10000册,安·拉德克利夫凭《意大利人》进账了800英镑。若再论反响,《理智与情感》只有2篇评论,《傲慢与偏见》3篇,《曼斯菲尔庄园》干脆没有。总之,即使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作家群中,她都声名不显。不说拉德克利夫和法兰西斯·伯尼了,就是夏洛特·史密斯、伊丽莎白·因区伯德、玛丽亚·埃吉沃斯、克拉拉·瑞夫,每一个都比她名气大。所幸的是,当《傲慢与偏见》出版后,终究是有人注意到了她小说中那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她超越一般女性的特别的视角和充满嘲讽的精神,精致的修辞背后闪动着的伶俐而智慧的思致,让一部分认真的读者如受电击。

  尤其是女性读者,往往着迷于她作品虽少浪漫梦幻的场景,然而最能激荡人的入骨的深情。她对人心的揣摩细腻但不刻薄,相反时时流露着同情,即使对有缺陷的人性,也尽可能原其本意,予以包容,这正照见出她对人生的理解和悲悯。今天,女性在全球范围内已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利,但伴随经济独立的不仅是选择的自由,更有个体日益深重的孤独,其间的悖谬,让人深感错愕。面对这样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无边的荒原,生性纤敏易感的女性读者自然感到奥斯汀才是最体恤自己的知己,她笔下的人物虽隔着整整200年,却依然能与自己相视莫逆,声气相通。所以,她们反感马克·吐温说“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就好”,也不认同夏洛特·勃朗蒂对奥斯汀所做的“视角过于狭隘”的批评。能要求一个作家出离她所身在的生活吗?关键要看她对这种生活有没有深刻的揭示。一战后人们越来越将奥斯汀的作品视为与其时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迥异的杰作,进而将其尊奉为具有女性意识的伟大作家;奥斯汀的小说超越了自传式的表现,被视作真正够得上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说的“她们自己的文学”。

  可能基于同样的喜欢吧,在巴斯,一位义务讲解的女服务生向我介绍了《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时,英语世界的纪念活动如何规模远超狄更斯200周年诞辰纪念;在每月举行的作品朗诵、演出或研讨会上,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读《简·奥斯汀诗歌全集》和《剑桥简·奥斯汀作品集》,可不是出于对前工业时代牧歌般的生活方式的缅怀。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7部由奥斯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女性担任制片的有5部,担任编剧或导演的也有3部,有的编导如爱玛·汤普森可称铁杆“简迷”;还有类似《简·奥斯汀与休闲》《剑桥简·奥斯汀手册》这样的书在女性读者中风行,《奥斯汀约会指南》成为小女生的恋爱秘籍,“奥斯汀风格”成为主妇装修房间的最好样板,直至形成所谓“奥斯汀产业”,可以说,20世纪末兴起的奥斯汀热,正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分不开。记得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莱曾说,奥斯汀是英国作家中创作手法最接近于莎翁的大师,堪称英国的骄傲。但对女性来说,前者不免太高大上了,后者才似乎是她们自己,或让她们回到自己。

  1816年初,奥斯汀得了结核病,一年后被送到温切斯特治疗。伊钦河边,沿老城墙转过小桥,再穿过切西尔街,由阔里路攀上圣贾尔斯山,可以俯瞰整个古城。城里的学院街有她度过人生最后6周的故居,还有她长眠的大教堂。似不忍看这里的一切,我的脑子里翻腾的总是巴斯和乔顿的画面。尤其巴斯,每年9月都有“简·奥斯汀节”。还是那位服务生说的,其时街上会涌出许多从乔治时代穿越而来的男女,会举行各种热闹的盛装舞会。对照阿曼达·维克瑞《绅士的女儿们:乔治时代英国妇女的生活》一书的记载,想来那些顶着用长针固定、上饰羽毛与缎带的高发髻,头戴装饰有蕾丝和人造花的宽檐圆帽,上穿肩袖部夸张的密织纹白麻薄纱或条纹毛织蝉翼纱,下曳为突出纤腰而设计的镶满黑色蕾丝和金属珠子的宽下摆绸裙的女孩子们,她们的妆容与服饰一定都很精致;尤其对照1810年卡桑德拉替小说家画的那幅戴着帽子、神情拘谨的半身肖像,还有60年后其侄子出版《回忆录》时请安德鲁斯重绘的那张肖像,她们一定都更漂亮吧。

  英国中央银行已经决定新版10英镑纸币将用安德鲁斯画的那幅奥斯汀肖像替换下达尔文,为的是这个形象已成为“英国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在这幅肖像中,她有着一张“圆圆的脸,嘴和鼻子小而有形,眼睛明亮呈淡褐色,棕色的头发自然卷曲,永远戴着帽子,无论早晨还是晚上”。这样的口鼻俏净,目光莹澈,据说最为她认可。我所在意的只是,她为什么永远都戴着帽子,看看照片上那些参加“简·奥斯汀节”的女孩们,通常只是将它拿在手上做配饰的呀。

  (作者:汪涌豪 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