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拆弹专家杨伟康:成功排爆26年 却倒在去排爆安检的路上
//www.workercn.cn2017-06-15来源: 羊城晚报
分享到:更多

  杨伟康

  杨伟康操作排爆仪器

  2017年5月26日17时49分,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治安管理大队三级警长、“拆弹专家”杨伟康猝然倒在了广州沿江中路的马路边。

  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匆匆赶往单位,准备一场重要活动的排爆安检。

  杨伟康今年仅45岁,是一位优秀的警队排爆能手,首批入选广州市公安局警务专家库的“三防”警务专家,憨厚爱笑,大家都叫他“康师傅”。

  记者采访杨伟康生前的多位同事了解到,26年来,他曾在广西边境前线冒死排雷,曾多次排除广州数百起大大小小的涉爆险情,从广州广交会到亚运会、G20峰会等重要活动中,都能看到他手持仪器搜排爆的身影。

  每一次,他与死神对赌,都成功排险,平安凯旋。而这一次,他倒下了,再回不来。

  6月15日,他的亲人、同事们将集体为他送别。

  “让我来!”

  他排爆26年,数次与死神擦肩

  排爆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每一次出警,都是一场生死赌局。

  杨伟康却总是对同事们说:“你们走开啦,让我来!”

  1989年3月,杨伟康在广州军区入伍,从此干上了排爆。1993年,他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在最危险的爆破组担任排雷队长、代理班长,带队在40万平方米、13个雷场的土地上,共排除上千枚各式地雷,仅其个人就扫除500多枚,约占40%,零伤亡,无事故,荣立军功。

  2002年,杨伟康加入警队,继续干起老本行,成为海珠区公安分局第一批专业排爆员。

  曾与杨伟康多次搭档的广州市公安局排爆专家彭金祥告诉记者,在警队,排爆更多面对的是各类形形色色的自制爆炸装置,潜在的风险也更难预测。

  2004年5月,有群众报警在海珠区某音像铺门口惊现可疑物品,杨伟康接报后立即赶赴现场。他的同事钟学军回忆,当时警方还没有干扰仪、机器人等专业防爆器材,只有防爆毯和防爆罐,排爆员只能肉身上阵。

  杨伟康仔细观察现场和可疑物品后决定,运到安全的地方再拆解。他紧挨着墙拐角,用长竹竿轻轻试探性挑动可疑物品,并用防爆毯覆盖上,徒手慢慢仔细包裹、捧起防爆毯,轻轻放到警车防爆桶里运走。

  “拆完我们一身冷汗。”钟学军说,“这是一个平衡爆炸装置,如果稍有大的晃动,破坏了平衡,就可能会发生爆炸,首当其冲的就是排爆员。”

  “我们有句行话说:我们是死亡线上的‘逆行者’。”彭金祥告诉记者,就算在装备相对齐全的当下,排爆员也是最直接与爆炸物接触的那个人。

  “你们不要抢我的东西!”每次接到警情,杨伟康都这样对同事说。

  2014年7月15日,广州大道南发生一辆公交车爆燃案件,多名群众受伤。

  当天是海珠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教导员卢维锋值班。他回忆,当天休班的杨伟康接到指令,立即说:“我直接去现场,在那里会合。”

  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奔往现场。由于周边已经实行临时交通管制,他丢下车,穿过客村立交,一路狂奔进入现场。

  他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排爆人员。现场爆炸物不明,是否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爆炸?没人知道。到场后,他马上穿上装备,只身进入涉爆公交车内排查。

  “当时公交车内温度非常高,车尾还有一个液化气罐,很可能发生二次爆燃。他拿着探测器和手电筒,逐个角落、逐堆灰烬检查后才走出车厢。随后又对车底和车尾以及周边进行了仔细排查。”卢维锋回忆,“我记得,他的排爆服一脱下来,里面已经湿透了,全是汗水。”

  “当时谁上车都是拿命在博。”杨伟康的搭档严家宝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