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200年后,回望简·奥斯汀(图)
//www.workercn.cn2017-07-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牵猴者”与“尊严之爱”

  19世纪初的巴斯是著名的温泉胜地,来此疗养的贵族富人络绎不绝,但奥斯汀讨厌这里的社交氛围,更少参加“婚姻交易市场”式的舞会。所幸附近锡德茅茨和莱姆有漂亮的海滩可以放松心情,并让她有幸再次遇到自己所钟情的人,但不久对方突然去世,此后这样“对”的人再没能出现。说得清楚的原因是18世纪末英国接连卷入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女性失婚率因此居高不下;说不清楚的原因或许是她太忠实于自己了,不愿为爱情以外的任何原因结婚,所以在深思一夜并拒绝邻居的求婚后,选择了终身不婚。

  可在那个时代,女子不婚是要承受许多压力的。她们通常不被视作“single”(单身者),而被冠以“spinster”(老处女)这样歧视性的称谓,既指年岁老大,更指性情古怪——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那个郝维仙小姐就属此类。当然最悲惨的是,她们还被人称为“牵猴者”,因为传说中老处女的人生终场是如莎翁《驯悍记》中女主人公所说“我的命运只配牵着猴子下地狱”。但饶是如此,奥斯汀仍执着地向往“尊严之爱”,不为人言摇动。回思16岁时,她已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表达对嫁给有钱而乏味的中年男人的不屑,此后又借《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之口,坦荡地宣示“干什么都行,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她的孤傲与坚持可谓不稍掩抑。奥斯汀期望于男人的,诚如伊丽莎白·坎特《简·奥斯汀的幸福哲学》所说,不是要他们将自己女性化,或成为只知道满足一己私愿的废物,而是希望其能超越自身局限,进而扩展自己,成为能容纳人对幸福快乐的最高贵想象的忠实护法。

  但也正是这种坚持,注定了奥斯汀一生与幸福无缘。因为工业革命前,太多的特权造成英国男子普遍养尊处优,许多人自视甚高,其实无知且乏味。而女性在男权的控制下,几乎没有任何权利,既无财产继承权,也无婚后财产的处置权,在工业革命之后仍是如此。直到19世纪后期《改革法案》出台,女性才被允许拥有婚后挣得的收入和嫁妆所有权。但尽管如此,男尊女卑依然是英国社会通行的认知。只要看看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就可知道,在那样的社会,女性要形成独立的人格有多难,那些见识过人又生性敏感的女性尤其饱受压抑,不免转而用写作来排遣苦闷。但就是在这件事情上,男人同样不能接纳她们,不愿自己的领地被冒犯。以致奥斯汀之后,勃朗特姐妹将诗集寄给桂冠诗人缪塞,仍遭到后者“文学不是女人的事”的申斥。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