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崔炳元:让原创作品“活在音乐厅”
//www.workercn.cn2017-05-31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2016年4月,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排练崔炳元 (中) 的交响作品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均采访对象供图)

1979年夏天,崔炳元 (右一) 陪同“西部歌王”王洛宾在甘肃省莲花山采风。

2016年11月,在西安成功举办“山花·秦岭·丝路崔炳元交响音乐会”。

  卸任了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一职,作曲家崔炳元也没能闲下。几个月来,他奔波于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地的音乐厅。这并非在“走穴”,而是他的 《丝路长安》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秦岭》 《九曲秧歌黄河阵》 等交响作品被全国各地交响乐团演了又演。

  本土原创交响作品受追捧,崔炳元“受宠若惊”。在西方,由于严肃音乐听众的老化和大量年轻人远离,古典音乐的城堡已频现危机。中国呢,情况虽没那么糟,但本土作品也曾遭冷遇。在有的“现代音乐”偏离了正轨、观众不可接近、乐团不愿演的当下,对作曲家来说,还有什么比作品“活在音乐厅”里更感欣慰?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称崔炳元“是在用‘母语,和他的听众交流,他的审美视觉,更多地投向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用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娴熟的作曲技巧来实现其内心深处的追求”。

  当代中国,要想更多的作品可以“走出去”,需要作曲家不断地磨炼。崔炳元不负众望。尽管没有留洋的背景,这位昔日“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助手、赵季平的麾下,经过数十年大西北生活历练及三秦文化熏陶后,展现了其天赋、智慧与活力。无论是北京奥运开场曲 《天地社火》、历史名城大雁塔的标志性音乐 《大唐》,还是连续十年为中华民族“公祭轩辕黄帝大典”的音乐创作,他将踏实厚重的中国文化存在,变成了大众喜欢的音乐语言而广为传播。以“实力、作品、声望”,跻身当代中国重要作曲家的行列……

  崔炳元的冷幽默很是出名。

  在他身上,有一种音乐家中稀缺的幽默基因。这种基因,常常在不经意间化成亲和、谦卑,在不动声色中感染人。譬如,有人问他西安历史文化对他的创作有何影响时,他一言概之,“西安的苍蝇都是唐朝苍蝇的后代!”想想也许不无道理。有时候,他还善于将这种特质,转换成睿智,四两拨千斤。有一回,有关方面下达乐团“盈利指标”,崔炳元据理力争,“我对利润表格深恶痛绝,这是化肥厂的表格。请问,一场音乐会一千人中有二十多个人的灵魂被触动,这体现在哪个表格上?”

  尽管身披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陕西省音协副主席、陕西爱乐乐团团长、“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十大杰出成就人物”等多个头衔和光环,可更多时候,崔炳元总是谦和低调地躲在音乐背后。他对自己定位很明确:“我只是个手艺人和作曲人,其他所谓的职务,无非是在设定的平台上,让我们去规划管理。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做好一个手艺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