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燕子”离去,捐献器官救5人
//www.workercn.cn2017-07-0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燕子”离去,捐献器官救5人

记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内首位实现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杨海燕

▲杨海燕(左)生前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并不直接参与器官捐献与协调等工作。但她是个热心肠,自己的工作忙完后,经常到对门负责干细胞和器官捐献的办公室帮同事清点血样、处理捐献材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邯郸市磁县莲花南路1号杨新民家门口的房檐下,每逢春夏,都有燕子飞来,衔泥做窝,繁衍生息。今年也不例外。雨燕跨过大江大海,仿佛如约而至,而杨新民自家的海燕,却走了。

  杨新民的女儿杨海燕,因突发脑部疾病,于6月9日去世,年仅35岁。海燕生前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她去世后,家人遵照她的生前遗愿,捐献了她的肝脏、一对肾脏和一双眼角膜。杨海燕是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内,首位实现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

  飞来横祸

  5月20日凌晨,向来健康的杨海燕,突然心口剧痛。家人紧急把她送到磁县中心医院,后又转到邯郸市中心医院。期间,她狂躁不已,一直叫渴,不停喝水,大量流汗,汗透了衣裤。继而呕吐,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从发病到失去意识,整个过程不到十小时。

  根据化验和CT,医生们排除了中毒的可能,经过与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网上会诊,判断杨海燕突发脑疝。5月23日,杨海燕被判定脑死亡。“即使抢救过来,可能是植物人,可能连植物人都不如。”医生从ICU走出来,把杨新民和海燕的丈夫尚双叫到办公室,让他们做好各方面准备。

  “医生啊,只要能救我的闺女,我们这个家,不惜任何代价,哪怕砸锅卖铁!我养一个大闺女、一个大学生、一个公务员……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杨新民不肯放弃,“让孩子就这样走了,我于心不忍……”

  杨新民退休前,是一名造纸厂的工人,月收入不过千八百,连当年供女儿在河北农业大学念书,都相当吃力。尚双此前一直在外地工作。去年10月,杨海燕生了女儿后,小两口商量了一下,觉得杨海燕在红十字会的工作更为重要,尚双便辞职在家带孩子。

  海燕住一天ICU,连设备带用药的费用要一万多元,对任何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目,更何况是杨海燕家。

  “老先生,这不是钱的问题……”医生向杨新民讲解病情的严峻。杨新民只求医生:“不管花多少钱,就算往里扔,我也扔!医院里能给她使的东西、能给她用的药,尽管给用!你们大胆地治!”杨新民让儿子杨海波买了两块毯子,爷儿俩在医院里打地铺守着,等待哪怕一线希望、一丝奇迹。

  杨海燕单位的同事,邯郸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天天都到医院来帮她的家人照看,还为她送来1万元现金救急。邯郸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俊玲,几次帮忙联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内三甲医院的专家们来会诊。“我们什么都不想,只想尽一切的努力挽回她!”王俊玲告诉记者。

  连续十几天不间断地抢救,杨海燕的病情却仍持续恶化。一张接一张的病危通知书递到杨新民和尚双的手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该使的劲都使了,专家也会诊了。”医生劝杨新民,“真的没有办法了。别再往里扔钱了。活着的人,还要活啊!”

  眼瞅着,燕子的心脏,就要停跳了。家里人知道不得不接受现实了。这才想起来,燕子曾提起过的愿望——捐献器官。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