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追记河北邯郸红十字会共产党员杨海燕:不曾飞去的海燕(图)
//www.workercn.cn2017-06-28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曾飞去的海燕

——追记河北邯郸红十字会共产党员杨海燕

  人物小传

  杨海燕,1982年6月份出生,河北邯郸磁县人, 2011年6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8月份至2014年10月份在磁县白土镇人民政府工作,2014年通过公务员招录考入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先后两次被磁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一次荣立三等功。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期间,她负责的项目连年在河北省红十字系统位居前列。2017年6月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海燕把三大器官、两个组织无偿捐献给他人,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人间大爱。

  2017年6月9日上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内,35岁的河北邯郸红十字会干部、共产党员杨海燕已经处于弥留之际。

  没有意识,无法自主呼吸,仪器上的数字是她还有生命特征的唯一标志。“海燕,求求你,醒过来啊!”家人和同事流着眼泪趴在她耳边呼唤着,但回天乏术。16时24分,杨海燕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家人还来不及擦干泪水,即填写器官捐献表,手术随之展开。一小时后,杨海燕的肝脏让一位中年男子获得新生。几小时后,她的双肾脏拯救了两个人的生命。她的眼角膜,令两位失明患者再见光明。

  “你真的很伟大。”看惯生死的医护人员集体向杨海燕的遗体鞠躬默哀,起身时,泪湿眼眶。

  多到数不清的捐款

  去世后捐出器官的杨海燕,给亲友们的印象却是“小气”。这里面是满满的疼爱和善意,还有一点点嗔怪。

  “孩子哪都好,就是有点小气。”海燕的父亲杨新民说,“可现在再看,谁能比她大方”?

  1982年端午节,杨海燕出生在河北省磁县乐善社区一座砖砌的老平房里。父亲在一家村办造纸厂上班,每月30元钱工资养活一家老小。

  “上学了,铅笔用到握不住,本子用到写不下。”杨新民说,懂事的女儿从小到大没有主动向他要过东西,在女孩子最爱美的年纪,她也没向家里张嘴要钱买过衣服。

  说起杨海燕的“小气”,故事很多——2003年,杨海燕在邯郸四中复读,为了省钱,还穿过闺蜜的旧校服;2014年公务员考试,她用的是朋友前一年的旧资料;到市红十字会工作后,她在城郊租的房子每月租金才200多元;她没和丈夫出门旅游过;过生日时,买只烧鸡就庆祝了;她的工作笔记和上学时一样,写得密密麻麻,用到最后一页,不肯隔过一行。

  但她真的小气吗?杨海燕高中班主任刘伟彬不这么认为。

  在磁县一中上学时,杨海燕每月有30元至50元助学金。当偶然得知刘伟彬资助着班里两名特困生后,杨海燕悄悄捐出自己的一半助学金帮助同学。

  “其中一名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之后在南方当律师,至今不知道这件事。”刘伟彬说:“海燕捐献器官,我一点不吃惊。她的‘小气’只对自己,对别人大方得很。”每次为灾区、贫困人口、残疾人捐款,都少不了海燕。

  2014年玉树地震,她毫不犹豫地将钱包中仅有的100多元钱全部捐出;2016年,市里一家残疾学校经营困难,在网上发了一封求助信,海燕看到了,抹着眼泪捐款100元……

  这样的捐款,多到她自己都记不清。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