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追赶城市的外地人(图)
//www.workercn.cn2016-11-0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如今,老王也“想开了”。“我们院子里一共6户,16口人,没一个有居住证的。”他安慰自己,“更何况哪怕办上了证,每年都得续,孩子借读费一年9000元,自己缴社保更贵!”

  带着妻儿搬来上海后不久,他前进的速度就不断被轰鸣的机器赶超。在浦东北蔡镇,他找到了第一份长期工作。那时,街道上很少看到汽车,给家具厂送货的他,每天卖力地蹬着破旧的自行车,后面拉着板车,板车上拖着五六件沉甸甸的家具。经常,他需要把货送到30公里外的地方。

  “工作是辛苦一点,但一个月的工资有750元,当时相当不错了。”那时,他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儿,对大城市充满了向往。

  不过,只干了一年多,老王就失业了——因为老板买下了一辆货车。

  他初次来上海打零工是1991年,也就是国家制定“开放浦东”重大决策一年后,老王至今记着,浦东当时仍是一片荒凉之地,南浦大桥还没有通车,坐船去浦西仅需7毛钱,东方明珠尚不存在。

  此后20多年间,468米的亚洲第二高塔东方明珠拔地而起,450多栋写字楼如竹笋般从陆家嘴的滩地上冒出来,16条地铁线被挖通,甚至,上海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商运列车专线,跑完30公里仅需8分钟。

  曾有一瞬,老王差点就抓住了这辆飞速向前的列车。

  那是2000年,运家具的他卸完货,在客户位于中环的家中聊天时得知,房子“并不算贵”,80平方米只需要13.5万元,买房还送户口。

  老王觉得“心里痒痒的”。但他手里连1万元都没有,又不愿找亲戚借钱。“更何况,当时也没打算长居,打工的人,漂泊到哪儿就是哪儿,谁知道明天在什么地方呢?”

  如今,房价对他来说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有房产中介给老王打来电话,邀请他去看房,正在开车的他提高音量,直接了断地回应,“不感兴趣”。十几年来,老王从未在上海看过房,因为“看了也白看,没钱反而伤心难过”。

  偶尔,老王也会漫不经心地和乘客聊起房子,得知陆家嘴附近的房价已经蹿到12万元一平方米时,他脸上没有露出一丝波澜。

  他早已明白,城市加速之快令人咋舌,自己老早就追不上了。

  老王曾想过“一夜暴富”。此前微信名叫“股市掘金”的他,手机里至今保留着炒股软件。在短暂的午休时间,他会打开车载收音机,收听财经资讯。他最懊恼的事情莫过于,眼看着一只股票的单价从1.7元涨到了15元,他却“没有可以入手的资金”。

  他还想过自己搞发明创造,申请专利。“能不能发明一种不耗油不耗电的汽车,就靠空气泵作发动机?”最后费尽周折联系到同济大学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结果教授坚定地说,“你这个想法跟永动机一样不现实。”

  老王从没把这事儿告诉家人,但他从此把儿女的教育看得“比天还重”,希望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考大学,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他咬咬牙把儿子送进了老家最高级的一所私立双语中学,每年光学费就要1.9万元。

  平时,老王身上的衣服都是几十元淘来的,最贵的一件也不过是300多元买来的黑色夹克。他甚至只有两双鞋换着穿,还是商店做活动买一送一时买的。但是,为了不让儿子在学校看起来寒酸,“怕伤了他的自尊”,他给儿子买的运动鞋从没低于300元。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喜欢唱歌跳舞,在小朋友中才艺出众。回忆起她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表演的舞蹈《踏浪》,老王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她就站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穿着绿裙子,抹着胭脂,涂着口红”。

  每到下午4点多,老王便会遇到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的乘客。老王想着,等学校开舞蹈兴趣班了,他也要给女儿报名,尽管女儿在学校是名“黑生”,一遇到上级检查,只能被停课。

  前些天,女儿还缠着他,“爸爸,我想要个点读机学英语,就跟电视广告里的一样!”老王心里一直惦记着,等过一阵子手头宽裕了,就给女儿买上,“而且要买就买个最好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