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非著名”打工写作者(图)
//www.workercn.cn2016-10-0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周日晚19时开始的一次文学小组活动现场。 杨书源 摄

  李若撕扯着嗓子喊话:“等一下……飞机来了……信号不行!”在皮村打电话,总是只能这样。因为皮村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

  这个地处北京朝阳、通州、顺义边界的村庄,住着2万多名外来务工者,本地居民只有1千多人。狭义的北京城,距这个特殊的“城中村”,尚有2小时公交路程。

  在皮村,和飞机轰鸣声一样响亮的,是“工友之家”的名气。这个成立于2002年的公益组织,为村子陆续带来新工人剧院、图书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同心实验学校等。最知名的,莫过于“打工春晚”。

  今年国庆,工友之家办起热热闹闹的“大地民谣音乐会”。抱着吉他,自弹自唱,另有文学小组朗读自创诗歌。

  一切就像是城市应有的文明模样。

  来自河南的李若,现为工友之家的专职工作人员,离家打工将近20年。

  2016年,她火了,被称为“流量女王”——在工友之家文学小组交的十多篇署名“李若”的作业,发布在网易某非虚构写作栏目,每篇阅读量均高达50万余。

  尽管如此,当看到网友称她“李老师”时,她的心里仍会“咯噔”。

  “我其实不很懂点击率,就是觉得是时候写写现在的农村和农村人,有些现实让人揪心,而且在这些无奈面前,又那么清醒。”李若说。

  一个月前的皮村中秋晚会,李若被指定为女主持。为此,她特地去工友之家同心互惠商店,从堆叠成山的“城里人”二手衣物中,千挑万选出一件旗袍。香槟色的内层,外罩金丝边的纱,售价6元。

  “皮村就像是一个符号,一种生存模式的样板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慧瑜成为文学小组写作老师的这两年,他发现中国打工者的“气象”变了。

  没抹口红的“台面”

  “我就是农村来的工人,写点真东西。高大上的,我都不会”

  李若的本名并非李若,她极不愿老家人知道文章是她写的。

  她将信将疑地看着记者,“你是上海来的?好家伙!我写的东西都能传那么远了”。

  李若的故事篓里,盛着的多为农村人的“不堪”:误食敌敌畏惨死的留守儿童、留守男女的田垄私会、老无所依的疯癫农妇……还有她的父亲。

  父亲在癌症晚期由于经济困难放弃治疗。“等死”的细节,被女儿写下。

  “我看一次哭一次,看怕了。”她说。父亲节的后一天,她打开电脑,发现此文收到7万多条评论。她认真读了每一条。

  网易的编辑沈燕妮称,李若的稿件在整个写作栏目的点击量中首屈一指。

  对于自己究竟有没有“火”这个命题,李若坚决持否定答案——“我就是农村来的工人,写点真东西。高大上的,我都不会。”

  “小人物”,是她对自己的概括。那种渺小,她在文章里写过,像是“安放螺丝钉的螺丝钉”。

  李若的生活,确实没有什么改变。采访时,错过食堂饭的她,在狭小的员工宿舍下铺,把自己煮的丝瓜面汤全喝干净了。

  1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靠墙紧凑放了3张上下铺。床架中的空地,被各色塑料脸盆和水桶占领。天花板下交错几条晾衣线,耷拉着毛巾和内衣。

  宿舍外的院子,有李若种的南瓜。不结瓜的藤蔓上,晾着她的丝袜。她说:“我喜欢土地。”

  李若桌角堆着两大摞泛黄的书,人站在前,书从腰处“长”到脖子,晃晃悠悠仿佛随时会坍。有《王小波文集》,也有菜谱。她突然说了句:“我是杂食动物。”

  而在文学小组的成员看来,李若已经成了他们的“台面”。比如,她被指定为今年皮村“劳动者的诗与歌”中秋晚会的女主持。

  如此“大场面”,她只记得自己“没抹口红”。

  晚会前,她其实涂了口红。临上台前,负责文学小组的工友付秋云让她赶紧擦掉,“化妆不符合氛围”。

  电焊工“散文家”郭福来,本是定好的男主持,却没能赶来——因为他上工的工地,近来天天加班到凌晨。

  那天来了200多位工友。小付让李若把窗户外的工友们喊了进来,一群人密密地挤在小剧场里。

  今年8月,李若还经历了一次“大场面”,是非虚构写作栏目的读者见面会。她本来坐在最左边,几位嘉宾一起把她劝到中间。

  近日以《1986,生死漂流》引发关注的90后自由撰稿人杜修琪也是现场嘉宾,他注意到李若从开场后一直拿左手往上拽黑色长裙裙摆,右手又拽着左手。

  但说起皮村的工人活动或是她文章里某个细节,她是自如的;而重新回到观念性的陈述,她又重拽裙摆。

  “不觉得我们的生活很不起眼?你们真的愿意读?”那天在现场,李若问遍了和她搭话的每位“城里人”。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