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非著名”打工写作者(图)
//www.workercn.cn2016-10-0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农民工到新工人

  “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我希望更多人正视农村的问题。”李若的老家,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在她看来,除了老人和孩子,村里的一切好像都被风刮走了。

  郭福来的下一步写作对象是农村失独老人。“我认识好几对。原本孩子活着时,他们没黑没白出去打工;孩子走了,他们日日打麻将。”

  “你知道了家乡那些不好的,却不写,不是更没希望?”他认为这是写作的意义。

  在李若的微信朋友圈,有篇学者的研究报告,题目是《中国农村怎么办》,李若在评论里跟了两遍:“中国农村怎么办?”

  “现在农村最常见景象是:老大爷在前面走,背着犁牵着牛,老大娘一手牵着小孙子一手拎着农具,还揣着水杯或者几块饼干,一起去地里干活。四处看,田野里都是老人在干活,小孩坐在田埂上玩泥巴或是捉蚂蚱。”这段文字来自李若所写的《八个农村老家的真实故事》。

  一次皮村餐馆的朋友聚会中,李若被人问起老家。她一阵沉默后说:“那儿就像是世界的尽头和角落。”

  前两年,目睹农村养老困境,李若想在老家开养老院,遭到家里人的集体反对。家人都说,李若在城里越住,脑子越“坏”。

  李若想起了自己写的 《憋死在池塘里的龙》。她忽然意识到,主人公龙叔在闭塞的农村处处敢为人先、不甘居人下,有自己的影子。“我至今还记得龙叔日记里写着,‘要成为农村致富的领头人’、‘要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的梦想,如果让村里人知道,会不会笑得连树枝都跟着一起摇晃?”

  每年春节回乡,子怡都会因为婚恋动态而遭轮番追问。她干脆想了个法子。新春家宴,酒过一巡,她便起身立在两个大圆桌旁宣告:“各位亲友,汇报这一年在北京现状。工资没有涨,个人问题也没有解决。下面,我先干为敬。”

  她穿着从同心互惠商店淘来的二手棉麻衣服、平底布鞋,在老家女子过年的姹紫嫣红中,很不“体面”。

  过年没几天,子怡就想念飞机在头顶盘旋而过的声音了。她告诉自己:“我要回皮村。”

  这个春节,胡留帅把他的几十本书带回家,当作随身之物。

  “拿这么多书回来干什么?”胡母有点牢骚。“已经清醒了,我不想做行尸走肉。”他把道理说给母亲听,母亲扭过了头去择菜。

  张慧瑜认为,这关乎改变,“不奢望写作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他们是在透过写作‘理解自己’,一边写一边想:我如何为自己代言?工人文化的风格又在哪里?”

  在工友之家的院墙里,有行大字,“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 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虽不知出处,李若却喜欢。

  “什么是好的写作?”8月的读者见面会,主持人让所有嘉宾回答这个问题。

  李若之前从没思考过,因为对她而言,写作就是写“真人真事”,把这些慢慢“醒来”的新工人所切身体会的揪心、无奈以及成长、改变,大声告诉全社会。

  那天,她是现场回答最简单的:“言辞通顺,情感真实。”(本报见习记者 杨书源)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