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费孝通的江村80岁了(图)
//www.workercn.cn2016-11-0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他像小学生一样与农民交谈”

  当纪念会场里的学者谈论着费孝通的学术思想与贡献时。开弦弓村的普通村民,更容易想起费孝通的另一重身份,“国家领导人”。

  在改革开放之后,费孝通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他还是老样子:温和而幽默,90年代有次回到吴江松陵镇,想找找自己的出生地。结果原址上建起了公共厕所。他笑着说:“这样也好,大家都方便。”

  繁忙的公务,也没有改变他从实求知的工作习惯。从71岁到90高龄,费孝通跑遍了除了西藏和台湾的中国所有省份。

  从美国赶到吴江开会的威斯康辛大学帕克赛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王勋,多年来每次回北京都会去看看导师费孝通,不过经常发现老师不在,“他又跑去地方搞调查了”。

  帮忙筹备此次学术会议的开弦弓村“农民教授”姚富坤,则把他在江村看到的大学者费孝通描述成一名“小学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姚富坤多次接待费孝通,他也从年轻的村委会计,变成了两个小姑娘的爷爷。

  “他和农民谈起话来,一点架子没有,就像一个小学生。”姚富坤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费老问的是最简单直白的问题,比如阿婆啊,你这个衣服穿了多久啊,什么材质的,做的还是买的,去年买新衣服了吗……”

  这看似细碎的闲聊,其实是费孝通的调查方法之一。费孝通曾对其晚年的助手张冠生说,自己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单枪匹马,长期住村,但依然有办法看一点真实的情况。

  “我想从农民的穿衣看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他们总不能把人家衣服都换了;我要从一个地方的烟囱看那里的工业化程度,他们总不能栽点假烟囱嘛。”

  有时候,这位总是乐呵呵的老人,还会耍点小花招。上世纪80年代有次去甘肃定西考察时。费孝通曾联合司机假装汽车故障,自己犯困。等前后的车一走,他就偷偷摸到一户农家,去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自己跑不完的地方,费孝通会指导学生去调查。王勋在论坛中提到,费孝通曾逐字逐句地修改他的硕士论文,先后做了144条批注和修改意见。

  趁老友相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善华教授也回忆了过去做学生时的趣事。上个世纪80年代,费孝通曾让他在开弦弓村做一些和家庭婚姻有关的调查,写一篇文章。“费老的眼睛真是非常非常的厉害,”杨善华说,“我所有想藏起来的不足都被他找出来了!”

  “费老看到我写这个大队里多数人是男性当家,少数是女的。他问,我关心的不是多数,是少数,你能再讲讲吗?我讲不出来啊,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

  费孝通又看到了一对婆媳的描述,说邻居对这个外地媳妇“颇有微词”,费孝通就问“微词”是些什么啊?

  杨善华对其他老同学坦白:“唉,其实我是猜的。”一桌子的资深教授都乐了。

  改革开放后,以敏锐的眼光和勤奋的脚步,年逾70的费孝通“行行重行行”,陆续发现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并予以肯定和保护。

  曾名震一时的“苏南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实现农民“原地城镇化”的模式,最早即来自开弦弓村这块学术宝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开弦弓村的考察中,费孝通看到了社队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这和他上世纪30年代的复兴乡土工业的思路对上了。

  在《苏南农村社队工业问题》一文中,他大胆地为社队企业说话,要给社队企业一个“社会主义身份”。

  这种“原地城镇化”的思路今日读来,依然切中当下,在当时,费孝通就考虑到了西方工业化道路可能带来的乡村凋敝:“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走西方工业化的道路,导致农村破产,农民被迫流入城市的后果。我国现有大城市已感到人口过多,决不能再予膨胀。要改变我国人口的农工比率,势必使农民就在原地转为工人。”

  虽然“苏南模式”,与费孝通早年在江村调查中延展的乡村复兴道路相似,但他并没有停步于此。而是不断发现新的实践,不断认识到各种模式都有局限性。

  1986年,他在温州肯定了当地的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这种以商(专业市场)带工(家庭工业)的“温州模式”,弥补了苏南乡镇企业先生产、后销售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又在珠江归纳了以紧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珠江模式”。

  到上世纪90年代,费孝通自称“逐渐进城”,他开始把研究重心从乡镇转移到大城市,思考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中影响深远的,是费孝通对上海的地位和长三角发展前景的思考。在上海提出开发浦东时,曾有这样两种选择:一是深圳式,即把上海建成一个通向国际市场的窗口,一是香港式,即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贸易金融中心。

  费孝通认为,应该把上海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香港”,并以上海为中心带动整个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开发。1990年4月,费孝通向中央汇报了这一总体设想,得到了同意。

  谁能想到,和宁静的江村一样,拥有华丽天际线的今日“魔都”,也曾受惠于这位智者。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评价费孝通是社会学领域的“破题人”。作为少有的历经动荡岁月,又将学术生命延续至晚年的一代大家,费孝通的思考从乡村复兴、农民致富,到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层层递进,格局完整。

  在学者眼里,费孝通在多年前就开始的思考,仍是当下中国社会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最主流、最重要的问题。

第1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共7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