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屠呦呦与诺贝尔奖(图)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0次失败后的成功

  屠呦呦再次翻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试图在这本古籍中再寻突破。书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四角已经微微翘起,颜色愈加变黄。

  从领导办公室走回自己的办公室,已经星斗满天。屠呦呦很激动,她多年科研的梦想一下子成了现实。她觉得时不我待,加快了研发的脚步。她不敢多想,就一头扎进《本草纲目》等古典药典,寻觅自己的灵感,抑或突破口。

  “523”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同时对所开发防治药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

  在采访中,屠呦呦告诉我们:

  “中西医知识的积累让我意识到,必须从古代文献中寻找解决方案。我开始系统整理古方。从中医药医学本草、地方药志,到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人民来信,采访老大夫等等,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花了半年时间,最后做了2000多张卡片,编出640多种抗疟方药,作为我的基本功,考虑从中找到新药。”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时间伴随着她和她的团队忙碌的身影,在指尖中不知不觉流去。该做的实验都做了,这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那时青蒿还没有涉入她的视野,真如大海捞针,茫无头绪。但她一直坚持实验,有时累得呕吐不止,头涨脑昏,怀疑自己中了毒,结果一检查,是中毒性肝炎,大夫让她休息。她哪能休息呢?越南的炮火在催促着她,伤病员的眼神在乞求着她,怎能停下手中的实验工作呢?她吃下一把药,又走出家门,开始了失败后的重新筛选。

  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有时累得吃不下饭,四肢无力,连走回十步之遥的宿舍的力气都没了。希望似乎化成了泡影,她也如死了一般。在这个时候,“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她脑海里划过,犹如彩虹映在她眼前,她又如触电一般地从床上弹跳起来,重新开始实验、筛选。失败,再失败。经过实验,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苦苦寻找再度陷入了僵局。

  问题出在哪里?屠呦呦再次翻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试图在这本古籍中再寻突破。书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四角已经微微翘起,颜色愈加变黄。

  屠呦呦的目光最终停留在这样一段话上:“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突然她眼前一亮,获得了“诺奖级别”的灵感,马上意识到,以前的高温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在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改用乙醚低温提取,终于成功了。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国人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屠呦呦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还发现,青蒿药材含有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青蒿素有效成分。课题组还发现,最佳采摘时机是在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青蒿素最丰富。

  细节决定成败。

  喜讯传来,屠呦呦和她的四人团队,高兴得跳了起来。

  姐妹们相拥而泣,多日的沉寂化成天边的云彩被风吹散,再苦再累也一扫而去,她们成功地破解了青蒿素的密码,像是打了一场大胜仗,1000多个日日夜夜,胜仗虽来得迟些,但毕竟来了,怎不让她们高兴呢?

  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告诉笔者,改用乙醚提取是关键一步,突破了瓶颈。此后,屠呦呦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青蒿素里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改造,最终获得抗疟疗效显著的蒿甲醚、青蒿琥珀酸酯。这两个化合物被国家批准成药,并在全球成功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生命。所以她是“523”项目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