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讲述“三秦工匠”的故事:“身怀绝技”的劳动者
//www.workercn.cn2016-09-02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胡永刚

  千年炉火上的“火眼金睛”

  ——别人看瓷器,或晶莹剔透、或巧如范金,但是铜川市耀州窑文物复制工厂胡永刚的眼中,每一件瓷器身上都是一团火焰。

  1995年,胡永刚从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专业毕业,满怀憧憬,踏入向往已久的冰清玉洁的陶瓷世界。然而初进复制厂,他才发现这里的世界原来是“烟熏色”。

  复仿制工艺仍采用几百年延续下来的方法,烧成用的是煤窑,原料制备还是淘洗的方法,成型是最原始的手拉坯,制成一窑成品需要连续烧三天三夜,三个工人连轴转要填进十几吨的煤,烧成后残次品率高。看着“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窑师傅,看着满身泥浆面容苍老的淘泥师傅,胡永刚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掌握耀州瓷的制作技术,制作出更精美的产品,重现“精比琢玉,巧如范金”的耀州瓷。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炉火。耀州窑的炉火烧了千年,如何让炉温保持在最佳?如何控制炉火速度?何时止火?何时开窑都是学问。

  而看炉火的眼睛是磨炼出来的。烧炼陶瓷的窑炉一般在户外,夏天面前是1000多度的高温,身后还被热浪包裹,看炉的人汗流浃背,却仍然要不断地观察窑内的情况,同时添煤,漏哨。到了冬天,前边炭火烤,后边北风吹,冰火两重天。

  胡永刚第一次从看火孔望过去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出来。“你就仔细看,门道是自己看出来的”老师傅如此说。于是他日看夜看,在千度的炉火前把衣服看糊,把眉毛看焦,终于看出一双“火眼金睛”。炉温、火速、他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七八分。很快他掌握制作耀州窑陶瓷的核心技术,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然而,胡永刚追求的更多。他希望用新技术让古老的耀州窑焕发生机。石油液化气梭式窑的使用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标志。他向领导立下军令状: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是开始烧的几窑,效果不很理想,胡永刚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陶泥是有生命的,烧瓷的过程就是孕育生命的过程,耐心点!”这是胡永刚的师傅对他的鼓励,更是一位老匠人对技艺最深刻的理解。

  从那以后,很久一段时间,胡永刚几乎天天都住在窑场,满脑子都是闪动的火苗,他不记得多少次在窑炉旁忘记吃饭,不记得多少次累得睡在了窑炉旁,不记得脸被烤得脱了几层皮。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的推移中,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批批的残次品中,胡永刚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滋润细媚有细纹。当胡永刚的窑炉里复仿制出这绝美的宋代耀州瓷,谁又能说他那被烧的黝黑的面庞是不值得的呢。胡永刚的梭式窑器中,窑青率达到了95%以上,烧成时间由以前的72小时缩短为8小时;成品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无“三废”排出。这样的梭式窑的试烧成功,带动了铜川的陶瓷行业的大变革,煤窑逐渐被淘汰了,梭式窑兴起来了。

  胡永刚说:“二十年来,我的人生发生了许多变化,而唯一没有变的是我对耀州瓷的一往情深。我相信陶土是生命的胚胎,是有灵性的,我要开发她的灵性。”(本报记者 沙莎)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