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受伤文物在他们手里起死回生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受伤文物在他们手里起死回生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当你走进首都博物馆,在观看精彩展览、享受贴心服务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怀着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仿如医生,现身考古发掘现场、实验室或展厅,为文物全面体检、勘察病因、对症下药。他们耐心、细致,每修复一件文物都不亚于做一台神经外科手术,指尖一丝一毫地颤动,都将决定这些人类文化遗产的生死存亡;他们各有手艺绝活,并掌握种种高新技术和现代修复理念,伤痕累累的文物,纷纷在他们手里起死回生。这支团队就是全国“工人先锋号”——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清一色娘子军

  出没墓葬剥取尸体衣服

  纺织品组是首博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品牌团队,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经常要前往考古现场进行样品采集、出土纺织品整理等工作,等待她们的不仅是潮湿闷热的环境,更有沉睡百年、深度腐败的棺木、尸骨。

  在进行江西东周墓出土纺织品保护时,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有些刚出土的纺织文物表面留有白色结晶盐块和尸体腐烂残留物,去除难度极大。她们连日转战于几十口棺木之间,站在满是泥水的棺木里提取、清理文物。手套是不能带的,因为容易损伤文物,衣服永远是脏的,因为基本是趴在水里。

  2006年,北京石景山出土一具清代干尸,尸体保存完整,皮肉尚存,装裹完好,这在北方地区十分罕见。当时正值初夏,尸体和身上衣物露天放置,非常容易腐烂,亟需整理。纺织品组接到文物提取任务后,迅速赶赴位于石景山区的临时工作室。尸体在空气和高温中暴露了两天,已经开始变质,散发出阵阵腐臭,两层口罩都无法掩盖,为延缓尸体腐烂速度,工作室室内温度调到16℃,与室外温差十几度,大家在室内工作时间一长就手脚冰凉。

  没有合适的工作台,尸体就直接放在地面的木板和棉布上,她们只能蹲跪在地上工作。为尽快取下尸体上的衣物,大家尽量不喝水、不休息,一蹲就是半天。这些纺织品(衣物)经过上百年地下水、尸液的浸泡以及各种污染物的侵蚀,十分糟朽脆弱,有些甚至被尸蜡、霉菌紧紧黏在一起,她们用自制竹签等工具半厘米半厘米地剥离,生怕一不小心弄坏衣物,每一次成功剥离之后,都会长舒一口气,为小小的胜利而高兴,并做好拍照、绘图和记录,留取完整的考古资料。

  在提取衣物过程中,最难克服的还不是身体的疲劳与紧张,每一次翻动时与尸体的面对面,剥离衣物时与皮肤的接触,才是这些年轻姑娘们最害怕的时刻。她们在室内充满腐臭味道的条件下连续工作5天,最终完整取下包括龙袍、补服、内外衣物等珍贵文物20余件套。随后就是漫长的室内整理工作,仅龙袍一件文物,清洗工作就持续了一年半,因为脱色严重,不能入水清洗,只能使用棉签一点一点进行擦拭,但擦过一遍之后,纤维内部的尸蜡、尸液又会浮出表面,需要重新清洁,整件龙袍经过两人四、五遍擦拭之后才能清理完毕,使用棉签上万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