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打工女孩的乡村图书室(图)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原本只想打工后衣锦还乡,却在奋斗中失去方向……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她选择为家乡教育作贡献——

打工女孩的乡村图书室(图)

  在图书室外,吴利珠和乡亲们一起交流。

  这是一间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览表村村头的图书室,它是由一位叫吴利珠的打工女孩创办的。图书室看上去虽然不起眼,但每到暑假都会迎来大学生志愿者。但凡经过,都能听到孩子们爽朗的欢笑声。

  到今年8月,吴利珠的览表图书室已经有两岁零两个月了。创办图书室的两年里,这个小学没毕业的打工女孩饱受质疑,伴随而来的是债务缠身。尽管如此,她还是坚定地向大家承诺:“我想为家乡的教育作贡献。这是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我绝不放弃。”

  为了自己,也为了更多孩子

  在潮汕农村,女孩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很常见。吴利珠小学三年级就辍学,父母也没干预。2003年,少不更事的她就走上了打工之路。

  一走就是十年。“在塑胶厂做童工,到首饰店做销售,去东莞卖衣服,又跑到深圳端盘子,工资不过千八百元。”吴利珠以前觉得,可以衣锦还乡是打工的初衷,但时间久了,她却渐渐找不到生活的重心。“就算做赚钱最多的工作,心里也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说。

  找不到方向的吴利珠进入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工友之家”)后,突然觉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她慢慢地意识到,在内心深处依然还有着对知识和教育的渴望。“对于自己读书少这个事实,我也有遗憾。我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找寻的不就是这些么?”

  2009年9月,吴利珠进入到工友之家下设的工人大学学习,半年后又进入下设的同心实验学校担任校长助理。接触社区图书室后,吴利珠想起远方的家乡。在那里,还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对教育的疏忽,正在走着自己的老路。“不能再让这么多孩子走错路了。”吴利珠想,“不如回村子办一个图书室?”这个念头一冒出,便萦绕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思路有了,还需要契机。图书室计划实施的契机出现在2014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吴利珠要回老家照顾生病的奶奶。回到览表村后,吴利珠在览表学校初中部做了两个月的志愿支教。“见过世面”、像大姐姐一样的吴利珠在学生中收获了极高的人气,看着村里的孩子平时缺少阅读、缺少大人陪伴,家长不懂得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等种种现象,办图书室的想法重新变得强烈起来。她把这个想法和学校的孩子们一说,马上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利珠姐你去办,我们一起帮你!”

  靠着倔强,建成乡村图书室

  图书室对于农村人来说,过于新奇。需要在上面投入多少财力物力,谁也说不准。家人一开始都不支持她的想法,吴利珠却铁了心。

  吴利珠不熟悉村子的情况,学生便主动跑去寻找适合用来做图书室的房子。知道这事后,一位学生的家长主动承担房子一年的房租,大概2500元。地方有了,吴利珠开始忙修缮、置办、筹集书籍等工作。听说了吴利珠要办图书室的事,览表学校吴校长带头支持,将学校置换出的几套桌椅送给了吴利珠。政教处主任吴木金还把她的故事写出来,贴到朋友圈和“览表贴吧”,号召大家帮忙。

  就这样,图书馆算是筹建了起来。打工女孩回家乡办图书室,吴利珠的事迹开始为一些人所好奇,同时也有质疑。很多人都认为她在做一件没有结果的事。吴利珠觉得“这很正常”。“我认定了我要去做这件事情就会坚持下去,只要我认真地做这件事,就有可能成功。”吴利珠在与《工人日报》记者交流中,表现出一种倔强。

  到目前,吴利珠已经收到社会各界捐的5000册书,其中适合村中儿童阅读的有3000册。“大家都太给力了,给我们捐那么多书,我们图书室都要放不下了。”吴利珠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一天大概有100多个学生到图书室来看书,夏令营和开办活动的时候,人数翻倍,根本挤不下。

  吴利珠把览表图书室定义为:一个面向农村儿童开放的图书室,主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除了用图书充实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她结合之前在学校工作的经验,开展更多符合孩子口味的课程和活动。吴利珠在每周六下午给孩子们上故事课。“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农村里的娱乐活动不多,周末他们可能在家里没事干。叫他们过来听故事,和小伙伴一起编故事,也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吴利珠还发起一个“街头巷尾听老奶奶讲故事”活动,带着孩子们听村里的老人讲村里的文化历史。“对自己本源的东西,孩子们会更有兴趣,对孩子们来说是好事。老人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无论我提出什么想法,他们都很愿意帮忙。”除此以外,每年暑假都会有大学生志愿者过来参加夏令营活动,在这一个月期间帮孩子们补习功课,带他们玩游戏。“村里的高年级孩子接受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补习后,还会主动给弟弟妹妹们讲题。”对于这一点,吴利珠感到很欣慰。

  如今的览表图书室,无论是对于吴利珠还是村里的孩子而言,都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看书的地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