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董倩对话白岩松:提问是门艺术
//www.workercn.cn2017-09-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更愿意当提问题的记者

  比起主持人的称谓,董倩更青睐记者的身份。她曾执意要将新书封面作者介绍中的主播改为记者。她在自序中坦言,最喜欢的状态是隐藏在摄像机后,就像珠宝台的黑丝绒一样,静静地衬托每一颗宝石的独特。“我从来没想过要在演播室待着,只是想成为记者,越在演播室接触和评论新闻事件,就越想接触新闻的当事人怎么想,越想回到新闻中去。所以,我对现在的状态特别满意,我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晚上说完了1+1的事情,第二天早上就去采访当事人了,这就是我追求的作一名专业记者应有的状态。”董倩说。

  从入行至今,董倩坚守着这样的职业信条,二十年如一日。网络媒体兴起之后,董倩依旧保持低调,很少袒露自我。她之前一直没有微博,最近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开通,认证是她最爱的称呼“记者董倩”,依然拒绝开个人公众号。关于董倩,大众除了对她的采访节目和采访对象,其余可说是一无所知。

  “入职20多年,我已人到中年。年轻时的浅薄一层层褪去了。生活的不易和复杂让我在采访每一个人的时候,能更深地理解他的处境,以及身处其间的种种艰难和思量”。有足够多的采访,经历足够多的人生之后,董倩对采访的认识更加返璞归真。不断地、一点一点把所有花枝招展、顾影自怜的问题减掉,留下最朴素、真诚、有意义的提问。设定好方向,心里铺好一条到达目标的路,采访中就剩下了“为什么”。

  白岩松直言,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提问,而提问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学习的重要引路石。“如果你的问题总能问得很准,先生会给你有益的回答;如果你的问题是模糊的,先生就给你没用的回答。”

  “我觉得董倩越来越会提问了,不管是G20还是香港回归20周年,我们做很多大事件的时候,她选择做大事中的人,这是她的最佳状态。同时,白岩松很是忧虑:我们很多人已经不会提问了。在国外的大学中,老师等待的都是学生精彩的提问,从小就培养提问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在记笔记。在抱怨没有长进的时候,可曾想过,下课的时候你有过向老师提问的时候吗?有机会提问你的提问准吗?

  “董倩用20年,慢慢地学会用越来越简短的时间提出越来越准确的提问,不仅是她自己的提升,还在于她了解人们希望了解什么,从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角度来说,提出精彩的问题才对得起这个工作。”白岩松说。

  别在年轻的时候选择放弃

  董倩大学时,学的是历史,曾经因此一度非常的低落,觉得这辈子完了: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想象不到它来能做什么。为此整整低落了5年,到23岁毕业后仍然低落。“那是因为我当时的格局太小了,视野太窄了,不知道一个人的作为和专业更大程度上是没关系的。这要看你追求是什么,发自内心的爱好是什么。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爱好很不容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探索,这需要你自己的探索,每个个体是千差万别的。”

  进入中央电视台时候董倩突然发现所有的新闻事件不就是过去历史吗?“我是历史的记录者,这跟我以前学的可以说毫无关联但是又紧密相连。因为你怎么看待一个历史,你怎么去看待一段社会的近程,就决定着你怎么看待新闻事件,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分析和判断它。”她说,如果时光能够重来,她一定会在大学里好好读书。“千万别在年轻的时候轻易说喜欢不喜欢,放到你面前的都仔细学、努力学,总有一天这些会被用到你当时所从事的职业中。”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