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老戏骨”李滨忆北京人艺前总导演焦菊隐先生的艺术创作
//www.workercn.cn2017-05-19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扮戏也是做人 细节决定成败

“老戏骨”李滨忆北京人艺前总导演焦菊隐先生的艺术创作

李滨在讲座现场。摄影:实习生徐晓惠

  “没有焦菊隐先生就没有今天的人艺。”88岁的李滨一再强调。5月13日一早,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那个能容纳200名观众的小剧场里,座无虚席。

  为纪念人艺建院65周年,北京人艺博物馆日前推出系列艺术讲座,旨在让观众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讲述下一起重温人艺往事。

  作为北京人艺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演员,李滨曾出演话剧《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作品。但真正为观众熟悉,是离休后参演的系列影视作品,其中包括《甲方乙方》《我的父亲母亲》《建国大业》《梅兰芳》等电影作品,塑造的不少鲜活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著名表演艺术家、人艺“老戏骨”李滨来到观众中间,以一名见证者的视角回忆了北京人艺的前总导演焦菊隐先生艺术创作中的点滴,以及对自己在舞台艺术上的深远影响,与观众分享了戏剧大家“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精神。

  大师的细微体验

  中国戏剧界向有“北焦南黄”的说法,“北焦”是焦菊隐,“南黄”指黄佐临,他们被誉为“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的开拓者”。

  “焦先生学贯中西,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是中国戏剧界大师级的人物。”提及当年与焦菊隐先生一起排戏的往事,李滨一脸沉静。焦菊隐认为继承、发展、创造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这才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话剧民族化的导演学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北京人艺首任总导演,焦菊隐指导制作出《龙须沟》《虎符》《茶馆》《蔡文姬》《武则天》等直到今天都被誉为人艺的“传统大戏”。

  “创新中,他不仅善于把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入到话剧舞台当中,更是基于他广博的学识以及细心的观察,用自己的判断和生活中的各种积累‘于细微处见真章’。”李滨说。

  焦菊隐的写字台上常常同时摆放着不同种类已经翻阅一半的书籍,创作累了,随手拿起一本外文建筑学,翻翻看看,既是调剂也是思考。尽管家里有保姆,有时也会“闷头给孩子洗褯子(尿布),或是捡煤核”,“这更是一种生活体验”。

  李滨说到开心的时候会哈哈大笑,浓郁的京腔京韵以及影视作品里那个常常倔强有理的老太太样儿,把大家逗乐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