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郝景芳:为“平行世界”建桥
//www.workercn.cn2017-07-07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4

  在纸上的政策和地上的实践之间

  在这个承担了研究职能的公募型基金会工作,像在一座巨大的桥上穿梭:桥的一边,财力雄厚的企业各怀目的,期待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或者希望真正为中国做点事情,总之他们想捐钱。郝景芳和同事们为企业办高端会议、慈善晚宴,看尽各种闪耀的光;桥的另一边,基金会需要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些钱花在怎样的刀刃上,才能让需要帮助的人最大限度地受益。于是,乡村的留守儿童家庭、由体育老师教数学的乡村小学成为她们调研的目的地。

  “好的经济学家、好的智库和好的政策建议者有很多,大家看到的问题很准:中国经济应该怎样前进、如何包容性增长,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大家都能给出很好的建议。”郝景芳说,“但实际上,经济学家不负责这些事情的落地,这些建议也不能直接导致政策性的改变。真正到了落地层面,有些事情会不了了之。”

  这一回,郝景芳又处于两个世界中间。

  在她就职前,基金会开始运作一个贫困地区儿童营养餐的项目:在一些学校发放营养餐作为样本,选择另外一些学校作为对照,一段时间之后对比孩子们的发育情况,然后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基金会的渠道提交给国务院。最后,国务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亿,每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获得每天3元的补助。“现在,一些地区的营养餐补贴提高到4元。”郝景芳补充说。对于那些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吃午饭习惯的山区学校,三四块钱,就意味着一顿说得过去的午餐。当然,从纸上到地上,郝景芳和同事们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政策后续的落实和监督上。

  郝景芳现在是教育财政和医疗财政相关项目的负责人,从北京出发坐飞机换汽车到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村寨,与留守的孩子和监护人交流,她眼前随时随刻会闪现出具体而悬殊的差距。“营养餐的落实其实是小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理论上应该有不断改善的生存环境。目前得到补助确实能让他们吃饱饭,但是生活的形态呢?”

  她先生的老家在京郊的农村,在老家人从平房搬到楼房以前,她随先生回老家,看到村里人的生活和80年代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现在很多乡村甚至城市周边的农村,人们还是住在用旱厕的老平房,就算添置了冰箱电视,生活的形态并没有什么改变。与此同时,城市里,科技带着人们的生活翻天覆地往前跑。”面对城乡差距,她认为理想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城市化以及市民化。“让生活条件比较恶劣的人进入城市,在这里生活、安家、就业,这是唯一的出路。然后让城市拥有更平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包容的城市发展政策——用城市不断的发展接纳更多的人口,又不把他们折叠起来。”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