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紫禁城的追思
//www.workercn.cn2017-06-27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一场32年前的文物捐献,由于当事人何刚的意外去世,引发全社会对捐献者的敬重。

  随着博物馆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捐赠行为也愈发普遍。如何倡导捐赠行为,如何让捐赠更规范有序?

  我国现有法律对于主动上交文物者应享有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缺乏明确标准,难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盗掘、贩卖文物现象屡有发生,保护形势严峻。细化文物捐赠者和受赠者的权利和义务,迫在眉睫。

  故宫博物院给予何刚“捐赠者”的身份,是对守法者的一种更大鼓励和认同,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捐宝人何刚

  如果不是32年前的那次捐献,在2017年5月30日发生的那场工程意外中不幸身故的河南商水农民何刚也许只是个普通的悲剧人物。随着时间消逝,除了至亲的悲痛,一切都会变淡。

  然而,正因他32年前那个毫不犹豫的举动,他这一生的结语注定不凡。

  6月22日,北京,连绵细雨中,庄严的故宫更添肃穆。有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第一次为一个普通农民举办追思会。

  “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何刚先生不仅是一名饱经沧桑、性格刚强的普通农民工人,更是一位深明大义,既有觉悟又有感情的文物保护者和捐赠者。”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话饱含深情。同样,在冒雨前来的96岁高龄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眼中,在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及多位副院长的心里,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以及来自何刚家乡的各级官员的认知里,此刻的何刚不仅仅是一个为生活所迫四处奔波的农村汉子,更是一位为中国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光荣捐赠者。

  时钟拨回到1985年的秋天。一天,22岁的河南商水县固墙村村民何刚在翻盖房子的时候,从自家院子里挖出一口大缸,里面装着些瓶子、盘子、小船等银器,总共19件。

  直觉告诉何刚,这些东西可能都是文物。小村子藏不住任何秘密,很快,何刚挖到宝贝的消息人尽皆知,随即就有文物贩子带着一麻袋钱找上门来,直接告诉他“要多少你说话!”

  令来者意外的是,何刚拒绝了。只因为,他觉得文物属于国家,应该上交给政府。

  何刚非常信任时任固墙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刘红恩,与他商量之后,几经牵线搭桥联系上了故宫博物院。随后,何刚和刘红恩带着几件“宝贝”坐上了进京的火车。

  “当时啥也没考虑,就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将这些宝贝交给国家。”32年后,现任固墙村党支部书记的刘红恩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这样说道。

  被故宫博物院认定为文物后,何刚将剩余的几件器物再次送去。3个月后,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也一并捐赠。

  经鉴定,何刚捐赠的19件文物为高等级元代银器,包括二级甲等文物1件、二级乙等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很少,何刚捐献的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因为罕见,其中的二级甲等文物“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经常参加各种展览。为此,何刚的名字也被列入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

  “老实,话少。”32年过去了,与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依然难忘见到何刚时的情景。“为故宫捐献者不乏其人,但作为农民,将从自家挖到的文物捐给国家,何刚还是头一个。”梁金生说。来故宫几次,何刚总是站在村支书身后,从不多言语。文物是他主动要捐献的,他也根本没想过要钱,只是觉得“能把来回的车票钱报销了就行”。

  故宫给了何刚个惊喜。梁金生说,国家鼓励无偿捐赠,大多以颁发证书这样的精神奖励为主,这对上报和捐赠行为是种肯定。对捐赠者可以物质奖励,但没有明确奖励标准,具体给多少,都是各个部门自己掌握。但奖励偏少,对文物保护肯定是不利的。故宫方面本来准备奖励何刚1万元,但当时社会上正在热捧“万元户”,为了不给何刚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最终给了8000元奖金,再加上来回路费共9000元。

  何刚与故宫匆忙相遇,缘分却并未就此终结。一次捐献,也让何刚与梁金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几十年里,两人并没有断了联系。

  然而,造化弄人。此后的数十年间,何刚遭遇一连串的变故:第一任妻子意外亡故,第二任妻子又罹患尿毒症离世,父亲患股骨头坏死卧床不起,儿子体弱多病……命运捉弄起他来似乎用力过猛。

  即便如此,何刚从不曾后悔捐献文物的举动。“不后悔。我再有宝贝发现,还会捐!”刘红恩清楚地记得,面对很多人问过的“生活那么苦,你对捐献文物后悔吗?”这一问题,何刚是这样回答的。

  “老实透顶,坚韧,又懂得感恩,他就很单纯地觉得,不是自己的就不能要。”梁金生眼里是这样一个何刚。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给何刚出主意,让他去试着找找故宫。而在何刚及家人陷入窘境时,故宫博物院也数次伸出援手助其渡过难关。2003年和2006年,故宫分别两次救济何刚一家,总共给了他10万元。

  就在人们感叹这个受苦受难的农村汉子什么时候能熬出头时,5月30日,在石(石家庄)济(济南)客运专线工程工地,一台龙门吊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在此打工的何刚不幸遇难,年仅54岁。

  “这是一个悲剧,他这一辈子太苦了。”远在北京的梁金生得知消息后无奈悲叹。

  “父亲一直努力让这个家过好,可他这辈子太难了。”27岁的何俊清像他父亲一样寡言,他告诉记者,“五七”这天要给父亲扎上一栋别墅,一辆轿车,电视,冰箱……让他过过好日子。

  劳苦了一辈子的何刚,终于可以歇歇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