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故宫为何要给一个农民举办追思会
//www.workercn.cn2017-06-2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2日,北京,“何刚同志追思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这大概是在紫禁城第一次为普通农民办追思会。

  何刚是河南省商水县固墙乡固墙村人,5月30日在山东济南打工时遭遇工地事故,不幸遇难,年仅54岁。当消息传到故宫博物院时,一个32年前的故事再次浮现。

  “挖到宝”后捐给故宫博物院

  1985年的秋天,22岁的何刚从自家院子里意外地挖出一口大缸,里面存放着19件古老的银器。“挖到宝”的消息传开后,很快有文物贩子找上门,愿意拿一麻袋的钱换。何刚不为所动,找到了他最信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恩拿主意,刘红恩想到了故宫博物院,“这是国家保存文物最妥当的地方”。于是,他们辗转找到了当时在故宫博物院保卫处工作的老乡崔保贤。

  崔保贤参加了本次追思会,时隔多年,未改乡音的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1985年11月的一个早晨,何刚他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在7点到了,我请他们吃了早饭。8点,我带着他们去见了梁金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打开东西,院里的专家合议后,鉴定为元代银器。”

  这是何刚第一次来故宫,深秋的北京凉意已深,他着急回家干活,捐完文物都没来得及逛逛名胜古迹,下午就坐火车回家了。因为怕有闪失,第一次来故宫,何刚只带了10件银器,回到家后,他马上收拾了剩下的9件,再次送到故宫。1986年2月,他将存放银器的缸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由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何刚所捐珍贵文物正好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在此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介绍,这批文物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所有银器都与元代的酒文化相关,为研究元代社会的生活习俗提供佐证;此外,元代瓷器大量模仿金银器的样式和纹路,所以这对研究元代陶瓷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文物是国家的,别人给再多钱也不能卖”

  捐赠文物后,何刚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改变,他仍过着清贫的生活,命运对他甚至有些残忍。梁金生回忆: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何刚屡遭坎坷,第一任妻子因病离世,留下一个只有两岁的女儿;第二任妻子也得重病,倾家荡产仍未能救回,留下一个儿子后撒手人寰;父亲在2006年又患重病……走投无路的何刚只能向故宫博物院求助。

  1985年捐赠文物时,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故宫博物院从员工的福利费中抽出8000元奖励何刚——这当然不及文物价值,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还给了1000元的交通费。

  2003年,家人病重,走投无路的何刚找到梁金生。“确实困难,我就建议他把家人的病历和开销列个资料给我,我跟院里领导反映。人家这么无私地把文物捐给我们,我们应该帮帮他们。”梁金生说,“应该有这样的政策,对捐赠者家中困难时予以主动帮助,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来要钱的。”

  据媒体报道,故宫博物院之前曾两次给予何刚共计10万元的捐助。这一次,故宫博物院得知何刚遇难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发文悼念,并再次向何刚家属提供10万元帮助渡过难关。有网友说:“故宫这种做法,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有情有义。”

  故宫博物院把何刚的名字镌刻在“景仁榜”上,这是专为捐献者设立的光荣榜。自建院以来,共有747人次捐赠文物,张伯驹、马衡、张大千等名人都在榜。1985年的捐献者有9人,与何刚名字并列的,有天津一代名医陆观虎之女陆仪、香港著名文物收藏家叶义等。相比之下,何刚的身份是最普通的。

  何刚的儿子何俊清参加了追思会。和父亲一样,他不善言辞,在两分钟的发言中,说的最多的是“谢谢”。“从小父亲教育我做人要真诚、正直,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经常说,文物是国家的,别人给再多钱也不能卖。谢谢你们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帮助,这份恩情我爸生前就经常说。谢谢。我也会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奉献的好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