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仁心医者王补翠
//www.workercn.cn2017-09-15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出诊路上遇到感冒初愈的孩子摸摸额头温度是否正常。

  王补翠为村民看病后依然做农活。

  62岁的贫困户白培荣因患有脑出血后遗症,王补翠经常搀扶她出门走走。

  村委会内的医疗站成为村民的“健康驿站”。

  在村口查看脚趾被砸伤村民的恢复情况。

  为“双签约”健康扶贫帮扶对象张天海讲解可享受的医疗服务内容。

 给村民李英子做头部按摩。

  36年前,她从静乐老家远嫁到阳曲县西南窊村,成为这个小山村里唯一的村医。36年间,她的足迹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块土地,身影出现在每一户家庭。在她的坚持下,小山村的贫困户们渐渐摆脱了小病没有药、大病看不起的状态,她就是——仁心医者王补翠。

  立足山村医道改变观念

  阳曲县西南窊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这个人口不足900人的小山村里居住着165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1981年,王补翠远嫁到此,卫校毕业的她成了这里唯一的一名村医。刚到此地之初,村里根本没有医生,村民们生病之后,大多都用土办法对付,一些简单的小病小痛都要咬着牙硬熬,这样的景象让王补翠十分心痛,那时她心里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现状,让大家生病之后有药医。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背着自己的药箱挨家挨户地奔波,主动上门宣传医学。渐渐地,这里的村民从开始的生病之后不寻医、怕麻烦,逐步变成生病之后都去她的卫生所看病。看到村里人的习惯在慢慢发生变化,王补翠打心眼里高兴。

  步行百户温情感动乡邻

  在西南窊村,村民们看病通常不用花一分钱。36年来,王补翠拿着她的药箱走家串户,谁家有行动不便的病人她都主动上门诊治,而且不收一分诊疗费,遇到患有慢性病的贫困户,她都会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说明哪些药物是可以报销的基础药,让他们尽可能享受到农村医疗改革的红利。今年62岁的张计生是西南窊村的贫困户,患有慢性高血压的他需要常年服用降压药。每次到他家中,他总会拉着王补翠说:“补翠啊,你看我吃的这个药可以报销吗?哪些药既可以报销,治疗效果又好呢?”王补翠每次都会耐心地一一作答,之后还不忘为他量量血压、号号脉,将常规检查一一进行之后,她才会放心离开。80岁的李英子也是村里的贫困户,谈到王补翠,老人也是满脸的感动:“上了年纪就怕生病,我这头疼的老毛病已经很久了,以前都不知道该吃点啥药,补翠来了我家才告诉我,像我这种情况,有些药物是可以全额报销的,这对于我们这些贫困户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啊,而且她每次还义务帮我做头部护理按摩,现在我头疼的老毛病改善了许多,多亏了她呀。”

  奔走搭桥 牵线健康扶贫

  现在的西南窊村还没有脱贫,但是用王补翠的话说,贫困户生病时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治疗。有些贫困户因为不舍得花钱看病贻误病情是她最不愿看到的事情,所以村里一些大病缠身的贫困户一直都是她关注的焦点。今年,我省发布了《山西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这在王补翠看来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为了村里的贫困户,她一趟趟奔走于县、乡、村之间。将村里的两名大病特困人员张保富和张天海落实为阳曲县“双签约”健康扶贫服务对象,让他们的看病就医有了足够保障。一趟趟的奔走,对于曾经摔断过腿行动不便的王补翠来说是艰难的,但是看到贫困户成为服务对象能享受到精准的医疗扶贫之后,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她告诉记者:“我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也是村里唯一的村医,帮助贫困户就医是我的责任,现在村里贫困户的收入相比之前已经大有改善,我不能眼看着他们再因病返贫。”

  牵肠挂肚舍不下一村人

  巴尔扎克在他的著作《乡村医生》中曾写道:“有钱的人是不会买到我的时间的。我的光阴只属于这山里的人。我不要荣誉,也不要财富,我不要我的病人称赞我,也不要他们感激我。”如今已经60岁的王补翠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自己的儿女也全部在太原市安家立业,有时去看看孙子孙女,不到一天时间,她就又会返回这个让她无法割舍的小山村。现在的她依然每天奔走在村中,依然会拿着伴随了她多年的药箱为村民看病诊疗。她说:“不是我不想退休,而是我真的舍不下这一村的人,他们需要我,我也放不下他们,现在我希望能有一个更年轻、医术更高明的人能接过我手中的药箱,帮助村里的父老乡亲寻医问药、治病救人,继续替我守护这一方百姓的安康与幸福。”  为贫困户张计生做完常规检查之后放心离开。

  本版策划:李联军 摄影报道:阮 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