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
//www.workercn.cn2017-09-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

——记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张子培

  人物背景:张子培,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站所长,为烈士守墓及烈士家属无私奉献21年。在部队服役时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在地方工作期间,先后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三生教育”优秀人物、文山州“群众最贴心民政人”等, 2015年荣获《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入围奖;2016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荣誉称号。

  

  

  麻栗坡县民政局原副局长田秀兰

  

  麻栗坡烈士陵园退休老职工陈会香

  题记:

  时间,雪崩似的纷纷衰落。

  张子培掐掐指头,一转眼竟然整整21年了。

  在他心中,21年前的5月中旬,背着背包蹦蹦跳跳来到陵园,似乎就是昨天的事。

  从23岁到44岁,张子培的单位是墓园,岗位是墓园,生活是墓园,事业也是墓园。

  21年一路走下来,到后来突然发现,他的心和灵魂也沉淀到了墓园。

  到如今,“张子培”3个字和“麻栗坡烈士陵园”在许多人心中,尤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亲属心中,居然成了同义词。

  他在做的工作,平常而不平凡——让烈士在一个整洁静谧的环境中安眠,很平常;把烈士为之献身的事业继续延伸,不平凡。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这句来自诗人舒婷的诗句,是张子培对960位烈士反复表达过的情愫,也是他要对田秀兰、陈会香等前辈说的心里话。

  

  2017年7月27日早上6点半,44岁的张子培已经在烈士陵园等候前来拍摄微电影的电视台记者了。

  张子培现在是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

  从1996年以来,整整21年,他的岗位、生活、工作、职业、事业,都与烈士陵园缠绕在一起,迄今,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与“张子培”某种角度已经浑然一体。

  1973年,张子培出生在麻栗坡县董干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呱呱坠地甫3月,慈父见背,“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兄妹5人拉扯大,结果,我中学还没毕业,妈妈也因病走了,我们5个成了孤儿,后来的日子,是靠政府接济。”

  张子培6岁时,他家乡驻扎了不少军人,幼年的张子培,对那些比他大不了多少的“解放军叔叔”印象极好。

  “解放军叔叔们经常给我做一些自制的小玩具或是拿出好吃的东西给我,在这里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大米饭的甘甜。他们还主动帮村里修路,为左邻右舍种庄稼,为孤寡老人挑水、打扫卫生,他们无私助人的义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或许是一种宿命,张子培于高中毕业后也步入军旅,成为一名士兵,3年服役期满,1995年12月,他回到了家乡麻栗坡,第二年5月,分配到县民政局就职的他,被再分配到位于距县城约3公里远的烈士陵园。

  “刚来的时候,好奇,兴奋,来了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了,想法就多了。”他说。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麻栗坡,炎热、多雨,杂草生长旺盛。

  “当时,整个陵园管理所加上我,只有5个人,当时没有除草剂和割草机,每天都只能用镰刀和锄头人工除草,打扫卫生是陵园的最繁重、最重要的活计。那时,你拾级而上,只见一排排坟墓前前后后杂草丛生,从山头除草到山下就要需要1周多时间,当山下野草除尽,一抬头,山顶的野草又长的老长,除草再一次周而复始。”

  墓园除草都是靠人工,就把960座坟分给墓园里的“李”“何”“张”3个工作人员,一人320座。“李”是李友权、陈会香夫妻一家,“何”是何发权,老何是参战民兵,曾立过二等功;“张”就是张子培。

  其他人都在本地有亲戚家人,都找来帮忙很快就做完了,张子培是外乡人,在县城没有亲人,唯一的亲人是他媳妇李海芳,小学老师李海芳说,“李家是一大家人,何家也有亲戚在县城附近,张子培家离得远,没别人,只有我。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意见,我跟他说,你自己领着工资你自己去干,又不多给我钱,凭什么让我去帮忙,最后还是心疼他一个人干太辛苦,去帮忙了。”

  从此,烈士墓冢之间,经常有一个年轻女人在忙碌。

  毫不夸张,不管承认不承认,张子培此时的工作就是一个环卫保洁工,他和其他4个同事的工作,就是为烈士墓和墓道、墓之间的间隙区域,拔草、捡落叶,甚至还要清理畜禽粪便。

  张子培回忆道,“那会儿,陵园围墙多处倒塌,周边村里牛羊常常从破口钻入,在园区吃草排便,严重破坏了陵园的庄重氛围,必须及时撵走。”

  麻栗坡位于亚热带,雨量和气温都十分适合植物疯长,因此,除草成为当时陵园最重要的工作。

  “当时整个陵园面积有50多亩,每个人平均要管10来亩,没有除草剂,唯一的工具就是锄头和镰刀,我一个人要干两个星期才能干完。”他说,“以前墓地里还有松柏这些树,干枯的树枝树叶掉在墓上,必须随时清理,不然不雅观,但你前脚清理,后脚它又落下来,工作量繁重极了。”

  “连续几天不断的除草,加之需要随时驱赶窜入的牛羊和打扫卫生,我既劳累,又休息不足,一想到今后一生都可能只是做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老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我,起初的兴奋与热情在慢慢消退,我开始对自己之前的选择产生了疑问。”

  但是,有一天,一位烈属在儿子墓前的表现令他与一度徘徊歧路的自己决绝了。

  云南嵩明籍烈士赵占英,牺牲时年仅21岁,自牺牲后他妈妈一直在想念他,那一天,烈士的母亲颤颤巍巍来到了儿子的墓前。老人抚摸着儿子的墓碑,看到墓碑上儿子的照片时,悲痛欲绝,仰天大哭,大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占英,占英,我的儿啊,妈妈来看你了。”

  “老人撕心裂肺地哭喊着,突然,她用头使劲撞击墓碑,我赶快把自己的双手紧紧贴到墓碑,让老人的头撞在我的双手上……此时我的心也伴随着老人在哭泣。”

  赵妈妈悲痛欲绝的举动深深震撼了张子培,他想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母亲,“要是我当时当兵也牺牲了,也埋在这里,我妈还活着,同样也会这样用头来撞墓碑,呼喊我的名字。”

  “张子培啊,你和这些先烈相比,和这位妈妈的儿子相比,你像话吗?”他自己与自己在心里分成A、B角进行着一场严厉的对话。

  他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重要讲话,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领会。

  慢慢地,他感到960位烈士就是960面烛照自己灵魂的镜子,它们纤毫不染,“通过它们,我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是否有灰尘,是否有不正常的欲念,是否在行正道。”

  张子培的直接上级、麻栗坡民政局局长聂怀疆也经常给他讲述一个道理:“子培啊,你管理守护好那个地方,那是一块心灵的圣地,一定要把它看护好,管理好,不仅如此,还要把它变成一代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要让后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张子培成长的道路上,总是不缺乏来自各级组织和领导的激励、教诲,他把这些教诲视为是对自己的鞭策。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