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董倩:“懂”新闻之外 “得”世态人心
//www.workercn.cn2017-08-30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隐藏在背后的提问者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到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心里去,把他们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更多的人,并由此参照和思考自己的生活。”董倩说这就是她所理解的记者这个职业的幸福与职责,也是想用《懂得》这本书传递给大家的体验。

  因此作为一名主持人,通常都是聚光灯下、摄影机前的焦点,主播台除了发布新闻外也是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但是董倩却自觉放弃了这一片领地,她说自己的存在只为让观众听到最真实、最真诚的回答。在此次新书的出版过程中,董倩还执意将封面作者介绍中的“主播”改为“记者”。正如她在“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最喜欢的状态是隐藏在摄像机后,就像珠宝台的黑丝绒一样,静静地去衬托每一颗宝石的独特。”

  正因有着这样的职业信条,从入行至今,董倩20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低调,也没有追赶央视主播、主持人们的出书热潮。近年来网络媒体风生水起,董倩却一直连微博都没有,最近才刚刚在朋友的劝说下开通,认证名是她最爱的称呼——“记者董倩”,并且依然拒绝开个人公众号。

  她说自己从来不想做镜头前那个讲夸张故事的人,而更希望在热点背后挖掘事实的力量,反思事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作为记录者的新闻人,不如谦卑一点、退后一步,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之外,运用自己最大的理性和专业性还原事实,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道德。”

  在董倩的职业生涯中,她一直都是依据这个标准来提问的,尽管时常有观众会质疑她“为什么总这么严肃”,还有人对她的这种提问风格并不理解,但她依然坚持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地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如本书中《孤儿杨六斤》中对当地有关部门的问责,《用生命换一次做母亲》中中途停止采访的行为,《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对“黄洋案”嫌疑人林森浩在狱中生活的细致体察和追问,都让人感觉到董倩就是那个负责牵出整个故事,而自己始终隐在背后的提问者,从不会喧宾夺主。

  最朴素最有意义的提问

  在阅读这本书时,很容易为董倩朴实淡雅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和深情所感动,据说在本书的制作过程中,几位编辑也都被打动落泪。如今主持人出书已不鲜见,不过与柴静的《看见》所展现的文艺感性、白岩松的《白说》中风格鲜明的深刻思考相比,董倩表现得更加克制,更加无我。从她的这些随笔中可以看出,新闻主持人和记者的角色已经从简单的“播报”变为“故事讲述人”,采访和文字中也留下了这位新闻主播深邃的灵魂和独特的个性。

  “入职20多年,我已人到中年,年轻时的浅薄一层层褪去了。生活的不易和复杂让我在采访每一个人的时候能更深地理解他的处境,以及身处其间的种种艰难和思量。”在做过足够多的采访、经历过足够多的人生之后,董倩对新闻采访的认识更加返璞归真,她不断地把那些花枝招展、顾影自怜的东西剔除,只留下最朴素、最真诚、有意义的提问。“设定好方向,心里铺好一条到达目标的路,采访中也就只剩下了直面本质的‘为什么’。”

  白岩松在给董倩新书所写的序言中说道:“她一旦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于是问题一个又一个出发。显然,她先是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所在,然后懂得我们共同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在这个有光的位置上一直提问到老,这该是董小姐的幸福与职责所在。”而用董倩的话来讲,她所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怎么认识生活,就怎么认识采访。”文/本报记者 崔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