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www.workercn.cn2017-06-03来源: 新华社
分享到:更多

  面对浮躁之风,姚玉峰做起最基础性的培训工作。这位世界一流的专家说:“医学成果只有惠泽广大患者才会有意义!”

  提前二年完成博士学业回国的姚玉峰,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为国家赢得荣誉:

  由姚玉峰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不但大范围应用在中国病人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印度、欧洲等地;被列入世界角膜移植进步史中;还被编入美国眼科医师教科书。

  姚玉峰参加三本卫生部规范化教材的编写,在国际上发表了四十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获得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大会优秀论文奖第一名,还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等。

  姚玉峰一手组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和眼科学教研室,成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学科,卫生部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中国首家三焦点晶体植入矫治老视手术培训基地。

  ……

  姚玉峰还带出了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

  在美国读博士的谢加文,上大学时就仰慕姚玉峰。回国后在姚玉峰门下做博士后。他说:“除了专业,我们从老师身上还学到很多很多。”

  一个夏天的晚上。一位不慎让铅笔尖戳进眼睛的八九岁小女孩来急诊。根据病情,要救眼睛必须全麻进行角膜修补。但因女孩刚吃过饭不久,全麻必须空腹。怎么办?

  姚玉峰跟家长和小女孩本人做了交流后,决定局麻手术。

  姚玉峰走近手术台。

  小女孩躺在手术床上,突然轻轻地向姚玉峰冒出一句:“叔叔,我一定不怕痛,我会乖乖地配合你手术,我想眼睛看得见。”

  姚玉峰的心被戳了一下,好像躺着将要手术的是自己的女儿。他感到身体和手有点颤抖,失去了往常的沉着与镇静。

  停止操作!深呼吸!他默默念叨:姚玉峰,你是医生,必须冷静,只有这样,才能把小女孩的损失降到最低。

  姚玉峰屏息一分钟后,才开始手术。

  后来,小女孩的视力恢复到0.5-0.6。

  姚玉峰说:“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疾病把人生推近悬崖,医生是将人从悬崖边拉回。任何松懈和疏忽都可能使人跌入深渊;任何马虎和差池都会让患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许多人为挣钱、出成果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姚玉峰却陷入了另一种沉思,作出了另一种选择。

  看到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天南海北的患者,从不去其他医院走穴挣钱的姚玉峰,决定办培训班。他要把“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授之于人,惠泽广大患者。

  “姚玉峰太傻了!”有人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他应该守住自己的“独门秘诀”。

  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竟亲力亲为做基础性的培训工作,更多人不理解。

  “我的成绩,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姚玉峰说,在他的成长路上,有许多“摆渡人”;他也应该做别人的“摆渡人”。

  医乃仁术。如果有10个,100个,1000个姚玉峰,那就可以让更多人重获光明。姚玉峰认为这样才能不违自己学医的初心。

  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医院的支持下,姚玉峰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工作,每年举办二期,每期培训500人。他毫无保留地把独门秘诀授之于人,还无偿献出专利。

  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医生,期期爆满,姚玉峰为各地医院培训了4000多人次的角膜病专业人才,让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在全国推广,让全国1.5万多角膜病盲人在当地受益于“姚氏法技术”。

  姚玉峰希望将来有学生能超越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治疗角膜病的眼科强国。

  面对技术要求很苛刻,工作又非常清苦的专业,姚玉峰说:“我对专业的选择是基于人的价值,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因为有高境界,所以有大情怀。

  2017年2月10日,杭州。16岁被确诊为糖尿病的瞿火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求捐出自己的角膜,把光明留在人间。

  火儿的故事感动了一座城。

  那天,为了把捐献者的角膜移植给患者,姚玉峰和同事们一道在医院守候,彻夜未眠。

  火儿离世后,他取下眼球,仔细为她更换上义眼片。确认遗体的眼部丰满洁净后,姚玉峰心里默默地说:“小火儿,我已经把你的眼睛取走了。谢谢你和你的亲人传递光明和善良!”

  紧接着,姚玉峰又给等待着的患者做了角膜移植。

  “看到移植后的两个病人角膜植片分外清透时,我泪眼模糊了。”姚玉峰说。

  姚玉峰的博士生张惜雪说,那一刻,捐献者和老师的行为,让他们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要当好一名角膜病医生,不但要临床好,还必须精通病毒性、细菌性、真菌学、免疫学、细胞学等9大方面知识,所以,眼角膜专业也是眼科中最难学的。

  但是,相比较眼科的其他专业,角膜病经济效益的回报又是最少的。如果不是出于热爱,出于责任感,出于对学术的追求,角膜病医生很难坚守。

  很难坚守还因为治疗角膜病,经常需要角膜移植。进行角膜移植,就需要获得供体,而供体捐献在我国起步较晚,机制不完善。

  角膜病容易发生在青壮年。青壮年人担子重压力大,能忍则忍,能熬则熬,等到严重时,眼珠被贯穿,失去光明就是最后的结局。

  曾经随奶奶在农村,又随“下放”的父亲在浙西山区的江山煤矿生活过的姚玉峰,年少时就富有同情心,他看不得弱势群体受苦。

  “我深深同情角膜病人这个群体。坚守,是因为我无法放弃这个群体,无法放弃这个专业。我对专业的选择是基于人的价值,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姚玉峰说,“当把病人的疾病控制住,让他们的眼球保住或恢复光明,我深深感到角膜病治疗是眼科医学中最有成就感的专业。”

  这种对专业的爱,已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为了让更多的角膜病人拥抱光明,姚玉峰回国二十多年来,没休过一次年假。

  这是中华民族雄奇崛起的时代!

  姚玉峰实现了他回国前设想的三大目标:建立一个现代学科;带出一批具有国际眼光能共同推动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眼库。

  “与过去相比,我现在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姚玉峰说,他有信心让自己和团队,在临床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发方面,做出新的创造。将来一定有更多中国人的名字刻录在世界眼科的发展史上。(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