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从一线工人到技术“大咖”的张自飞:锻造“魔盒”护神舟(图)
//www.workercn.cn2017-05-25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临危受命攻关“魔盒”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2004年春节前,一位技术人员离职后,留下做了一半的航空产品。“用户只提出产品使用要求,却没有任何样品参考,而且时间要求急。”厂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自飞。

  “腊月二十几号,大家都在准备过年,我每天都在加班设计绘制电路图。直到大年三十那天,终于基本完成。”从此,厂领导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对张自飞刮目相看。

  七四九厂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等领域,并为国家“长二捆”火箭、“风云一号”卫星和“嫦娥”“天宫”“神舟”系列飞船等多项重点工程提供高品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

  2004年的一天,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神秘的“招贤榜”,招募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设计研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电源变换器。

  “那时我年轻气盛,于是主动请缨,开始了艰难的研制过程。”这款小型供电电压变换设备,不仅输出输入电压有特殊技术路径,还要求工作时不干扰其他设备,同时要在零下55摄氏度到零上85摄氏度的极端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让张自飞兴奋起来,“搞技术就得创新,做现成产品没意思”。

  张自飞把这款闻所未闻的产品称为“魔盒”,一年多时间里,他每时每刻都在被这个“魔盒”折磨,整天脑海里奔腾着各种元器件和设计参数。“那段时间,吃饭掉筷子、上厕所栽跟头,披星戴月从车间走出来,回家都能走错门;画的图纸和编写的工艺流程文档摞起来有1米多高。”张自飞说。

  2005年秋天,他怀揣6个“魔盒”样品来到北京,交给专家们检测。当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项目要求时,一位老专家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能做出这样的电源变换器,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了!”

  这时,张自飞才知道这个变换器竟是中国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中一个决定性的电源部件。“魔盒”之所以如此可贵,只因它是确保宇航员从太空返回万无一失的关键。

  这一年,张自飞刚好度过而立之年。“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能参与中国人遨游太空的伟大事业,真是莫大的荣幸!”

  倾力保障太空之旅

  张自飞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起航空航天技术。“设计航天产品必须精益求精。”在学习航天知识过程中,张自飞对人类航天史上一些失败案例格外关注,“事故绝不能在我们手里重演。特别是对于我所制造的电源变换器来说,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可靠度就等于零,每一个元器件、每一个焊接点都必须百分之百完美”。

  带着这种信念,10年来,张自飞和他的团队完成了50多次技术攻关,成功研制255项高可靠微电路模块和厚膜混合集成电路项目,申请国家专利23项,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军事设备中,助力“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嫦娥”三号卫星首次月球表面软着陆,助力两大系列航天飞行器成功完成太空之旅。

  许多人只看到张自飞研制出的产品完美无瑕,却并不知道背后的艰辛。在“嫦娥”三号相关产品研制过程中,热真空试验出现了高压放电的异常现象。

  “航天产品管理非常严格,热真空试验环境复杂、过程较长,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由于时间紧迫,张自飞在航天五院可靠性试验室昼夜工作40余天,那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不分白天黑夜,吃住都在实验室,分析故障模式。每天只睡不到2小时,好不容易躺在床上,还因为腿抽筋摔了下来”。

  排除故障的那天,张自飞如释重负,却浑身没有了一点力气,因劳累而突发“鬼剃头”病症,“我站在几位专家中间,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头,手心里却是大把大把头发”。

  自从与航天产品结缘,张自飞的时间表里就没有了“按时上下班”和周末的概念,用他的话说,“要为航天事业争取更多时间”。“从事航天事业压力虽大,但压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张自飞忙碌并快乐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