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马志利:既做“出气筒”又当“代言人”
//www.workercn.cn2017-03-31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既做“出气筒”又当“代言人”

——记房山分局信访办民警马志利

  今年54岁的马志利,是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信访办的一名民警,2007年,喜欢和群众打交道又善于“说事拉理”的马志利从房山区青龙湖派出所调入分局办公室,干起了谁都不愿意“碰”的信访民警,这一干就是整整10年。

  从事信访工作十年来,马志利从不把来访群众当成“包袱”和“麻烦”,而是当成一种责任。“群众来找我们就是对‘人民警察’的信任,他们遇到了困难,就要尽心尽力地帮他们解决,这样才对得起这身警服。”马志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4月,房山区一对亲兄弟因生活琐事发生纠纷而打架,后来双方报警。案件查处期间,两家矛盾仍然不断,频繁到分局上访要求处理对方。马志利接手后左思右想,觉得不能着急,要先了解双方当事人的背景,耐心做好彼此的思想工作,否则后患无穷。

  他决定从多年的兄弟感情入手,为哥俩“说和”。一开始,兄弟俩都有抵触情绪,但马志利一不问案件,二不问对错,先跟兄弟俩唠起了家常,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谈话快结束时,马志利把兄弟俩留下来,拿出了两根筷子让他们掰断,兄弟俩一时搞不明白马志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轻松地就把筷子掰断了。紧接着,马志利又拿出了一捆筷子让他们掰,兄弟俩谁也掰不断。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你们都是血肉相连的亲兄弟,为这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多不值得。你们兄弟俩要团结互助,这样大家庭才会和谐幸福。”马志利的付出没有白白浪费,兄弟俩的“怒火”渐渐平息,多年的心结也被打开。随后,马志利又联系当地派出所和村干部协助解决两家纠纷的后续问题。经过马志利的“撮合”兄弟两家和好如初。

  马志利说自己就像一个医生,每天要接待不同的“患者”,还要对症下药,帮他们解疑惑,顺心气。而这“药引子”就是“真情”二字。“咱们干信访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感情去帮助群众。你拿群众当自己的亲人,群众就会更加支持你的工作”。

  有一次,房山分局“局长信箱”收到良乡行宫小区一居民的求助信。因其妹妹、妹夫涉嫌非法经营被批捕,他的外甥因无人照顾而面临辍学。为方便照顾外甥,他想让房山分局协助其联系当地小学接收其外甥读书。马志利将此情况向上级进行反映,房山分局协调各部门解决。马志利前后奔走联系派出所和学校,终于让孩子在开学前夕通过考试顺利进入小学读书。

  对于马志利来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起信访件从群众来信来访登记、接访登记,到转办、告知、答复、反馈、查结、电脑录入以及案卷归档,千头万绪,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马志利每天都要整理、查看群众的意见本。

  “我每处理一起群众来访,就能化解一个矛盾,为社会增加一份和谐。来上访的群众绝大多数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0年来,马志利工累计接待来访群众2万余人次,当场化解率达90%以上。

  “干信访工作,就要甘当群众的‘出气筒’,真心实意为他们当‘代言人’,每次看到群众的疑难问题得到化解,我打心眼里高兴,再苦再累也值了!”马志利说。

  实习记者 闫长禄 文/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