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端砚泰斗黎铿:千年技艺不拘时代 端坐雕桌心沉即安
//www.workercn.cn2016-12-04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机发自《百鸟鸣春》

  1972年,肇庆市工艺厂得到一块上等砚石,上面有一块又圆又大的胭脂火捺。有位老师傅提议,大火捺红似夕阳,可做夕阳下的《百鸟归巢》砚,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这设想与石品贴切,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黎铿直抒己见,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振兴工艺美术的文件,给工艺美术行业送来了温暖的春风,大火捺更似喷薄而出的红日,不如将它做成《百鸟鸣春》砚,寓意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如惊雷乍响!两个字的改动,意义大变,连师傅们也一致叫好。于是,领导把主创任务交给黎铿。

  他精心设计构图布局,历经2个多月的连续工作,《百鸟鸣春》砚顺时而出。旭日冉冉,仙鹤、喜鹊、黄莺等百余雀鸟,或振翅高飞,或昂首欢唱,或怡然嬉戏。以国画大写意的浅刀雕出牡丹盛开、腊梅怒放、金菊映日、桃李争艳。小小的端砚上踊跃着春天的生机勃勃。

  此砚在当年广交会亮相后,引发如潮好评。那一年,黎铿仅27岁。后来,此砚还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百鸟鸣春》砚之后,黎铿优秀作品迭出。《星湖春晓》砚是黎铿大胆创新的又一杰作。1978年,厂里物色到一块石品奇特的麻子坑砚石。为寻找创作灵感,黎铿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外出写生。

  肇庆七星岩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也是他常去写生之地。有一天,黎铿再次游览时,叶剑英游七星岩的石刻诗跃入眼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黎铿蓦然开窍,砚石上有七颗活眼,恰似七星岩配上烟波浩淼的湖水,真是造化神奇。

  几个月后,《星湖春晓》砚诞生了:峭壁奇峰,流云穿岫;绿树红花,蝶舞欢飞;虹桥柳岸,水光潋滟。1979年,《星湖春晓》砚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此,黎铿开创了将本土文化、当地风光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端砚艺术先河。

  此后,他的《七星岩古今名刻》砚,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其《七星迎珠》砚、《南粤花开》砚、《盛世龙腾》砚、《双龙戏珠》砚和《端溪鼓砚》先后作为国家珍贵礼品被赠送出去。他还应邀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将端砚艺术在海外发扬光大。

  要做出“21世纪的作品”

  1988年,黎铿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端砚界的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这是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和端砚界的第一人。

  近年来,黎铿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创意和设计上。“做就要做到独一无二,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题材相同的不搞,没有创意的不搞,我要做独家的端砚。”黎铿说。

  黎铿也仍在坚持自己动手创作,并将自己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徒弟们。在黎铿的徒弟李永聪眼里,师傅在生活中待人谦和,但在制作和传授端砚技艺时又极其严格。“如果设计或雕工不合格,师傅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并要求修正。”

  “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能创作出时代的作品。”黎铿认为,端砚同时需要传承和创新,唐宋元明清的端砚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21世纪的作品也应独具一格,“可能我们现在的作品,几十年后、上百年后,一样被后人称为工艺优美的文物”。

  为了培养后人,弘扬端砚事业,他坚持打破门户之见,最近几年先后招收了50余名来自国内四大砚区的徒弟,在端砚界的四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黎门就占了三位。在他看来,从事端砚工艺,门户不重要,重要的是天赋、品德和艰苦学艺的精神。

  在端砚历史的早期,人们更注重端砚的实用功能,后慢慢变为实用和观赏相结合,而现代以来对观赏的要求越来越高。黎铿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近年来端砚有很大发展,但跟其他文化产业还有差距。对于未来,黎铿希望通过锻炼身体和头脑,保持精力,带着徒弟在端砚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

  一个端砚作品慢慢雕琢几个月时间,累了就休息一会,然后继续打磨。这是黎铿的工作状态。时代变幻万千,50余载岁月倏忽而逝,而黎铿仍在端坐中承续着千年技艺。

  “一个人没有太多年时间,去朝三暮四。”黎铿说,端砚雕刻师必须热爱这个行业,才能沉得下心,“只要坐在雕刻台前,心就静下来了”。(记者 宋超 实习生 杨雪莉)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