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端砚泰斗黎铿:千年技艺不拘时代 端坐雕桌心沉即安
//www.workercn.cn2016-12-04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黎铿在雕刻端砚。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一张木桌,几把刻刀,这便是端砚制作艺人的家伙。一块石头看似平淡无奇,过了端砚雕刻大师黎铿的手,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便跃然砚上。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唐代初期诞生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朝诗人李贺曾描绘端砚雕刻师巧夺天工的技艺。

  黎铿,71岁老人,从业50余载,目光如炬,技艺炉火纯青。走进黎铿的工作室,满目都是各式各样的端砚作品。获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的他,被誉为端砚泰斗。

  大师从采石工做起

  1962年,由于家境不好,不到17岁的黎铿进入当时的肇庆市工艺厂当了一名采石工。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跟着师傅到荒郊野岭学习采砚石,并学会了观察和区分各种砚石形成的层次结构,鉴定砚石材质和特点。

  采石季一般从9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数九寒天,北风袭骨。黎铿每天干完活,还要加班替师傅们磨利几十把钢凿,以备次日使用。山川静寂,冷月如钩。等忙完回到工棚里,师傅和工友已鼾声如雷。一灯如豆,黎铿钻进被窝后,还要捧书夜读。那时他对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工艺美术等都很感兴趣。

  砚坑位于深山,坑洞狭长弯曲。一个个精瘦的身子,拉着上百斤重的砚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洞坑是凿进去的,不能走,只能爬行,当时背部经常被突出的石头刮伤。”黎铿回忆说。

  除了黎铿,当时还有两个年轻人。三个月后,只有黎铿坚持了下来。不过,黎铿至今仍然怀念那段经历,也正是那段艰苦的磨炼,让他懂得珍惜石材,“砚石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不用心设计、雕刻,就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

  次年,表现出色的黎铿正式入厂当学徒,师从端砚名师罗星培。然而学艺之路更为漫长和艰难。按规定,必须经过3年的学徒期再加上1年的锻炼期方可出师。

  在三年学徒期里,黎铿学习给砚石凿大坯、平底、围石、做花、打磨和抛光等,还学习使用不同的刀具,作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镂空、通雕等技法。

  “进入肇庆市工艺厂学习,当时对于我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黎铿说,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他仍留在车间里细细揣摩师傅的刀法,而同事们晚上一般都去工人文化宫跳交谊舞。为博采众长,他还经常和厂里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师交流。

  但当黎铿第一次在砚石上设计出《丹凤朝阳》图案,兴高采烈地拿给师傅看,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凤凰不美,似鸡。”于是,黎铿连续几日重新反复琢磨造型,改进布局。不久,黎铿再设计《壁虎》砚,师傅仍给他当头棒喝:“缺乏动态感,不生动。”

  “受条件限制,我没受过美术科班教育,只能靠努力自学。”机遇总是垂青努力的人。上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创办工艺美术培训班,黎铿作为学徒的优异代表被选派去学习,老师均是工艺美术圈内的高手。

  在此期间,黎铿脱产学习素描、油画、国画、雕塑等技艺。制砚非常讲究“因石构图、因材施艺”,本身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于一体。这次的系统学习让黎铿的艺术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他也悟出工艺既有工又有艺,雕刻和设计必须结合,这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