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有一种资源永不枯竭
//www.workercn.cn2016-11-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把自身潜能挖掘出来

  企业走出去了,那么,“家里”的那座只有300万吨可采储量的矿山怎么样了?按常理,最多不超过2013年这里就该无煤可采。6年过去了,荆各庄矿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20万吨。这并不是数据出错,而是6年来,该矿总产量的九成以上都是通过技术创新,挖掘资源潜力获得的。

  尽管得到市场认可,但对处于转型时期的荆各庄矿来说,持续稳定的本部经济仍是企业的基础,是对外发展的根本保障。他们并没有为了增加对外发展的资本而对剩余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而是保持稳定的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实现外部市场和本部发展兼顾,他们对内部管理也进行了创新。

  刘爱凤和赵芳现在是立井信号把勾工,以前她们都在灯房工作。2012年,矿上拿出信号把勾工和绞车司机两个原本“专属男工”的岗位,公开招聘女工,刘爱凤和赵芳就报名了。 笔试、面试……各种筛选之后,她们和其他25名女工竞聘到了新岗位,而这些岗位的男工则走上了更需要他们的岗位。“比起灯房,信号把勾工责任重也更辛苦,但收入高。”赵芳说。

  女工向男工岗位转移,是该矿为了更好地满足对外发展需要提出的“四工转移”之一。另外三个“转移”是地面单位员工向辅助岗位转移,辅助单位员工向井下生产岗位转移,本部员工向外部创效岗位转移。转移之后,该矿一线人员增加8%,辅助人员减少18%,地面人员减少24%,“挤”出了1300多人为社会市场提供服务,在不增加用工总量的前提下满足了内外两方面的需求。

  王淑香和李玉华,通过竞聘成为开滦集团为数不多的女绞车司机,她们颇为自豪,“能够为矿井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荆各庄矿的开拓,为开滦集团资源枯竭型矿井转型提供了经验。2014年,开滦集团发布了《资源枯竭型矿井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及方案》,整合集团公司内部资源,搭建开滦集团煤炭矿井专业化服务平台。同年7月1日,该集团以荆各庄矿为基础,正式组建全资子公司“开滦矿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年后的7月2日,开滦集团以矿业工程公司为主体,对集团内的部分老矿和矿井建设、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相关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让原本分散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使矿业工程公司成为了一个具备矿井设计、勘探、建设、生产管理、技术咨询等一条龙生产技术服务和劳务人员输出、一体化承包能力的产业平台。

  现在,如果有人再问荆各庄矿人,矿挖完了怎么办,他们会回答:出去闯市场。靠什么闯市场呢?靠积累多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靠那支不会褪色、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这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资源。中工网记者 李昱霖 中工网通讯员 李晓辉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