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有一种资源永不枯竭
//www.workercn.cn2016-11-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河北省占3席。作为资源枯竭型矿井且6年前已经入不敷出的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依靠那支不会褪色、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成功地实现了转型——

制图 肖婕妤 文字整理 赵昂

  在印度江基拉煤矿,一个叫吴远建的中国人正和工友们井下调试设备。上月初,吴远建一行30人来到印度,接替之前进行设备安装的20多名工友。此时,和他拥有同样身份,正在为国内外十几座煤矿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已超过1300人。他们是开滦矿业工程公司的职工,更早的身份是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职工。

  作为资源枯竭型矿井,荆各庄矿在6年前已经入不敷出。但煤炭资源的枯竭并没有让这座煤矿失去生机。他们最终实现了盈利,并成功转型。

  “汽车开动了,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除了解放前开凿的几座老矿,荆各庄矿是开滦集团旗下最早进入枯竭期的矿井。由于老矿比例偏高,无论是让矿井成建制存续,还是关井后安置几千名职工,对开滦集团都是不小的难题。

  1979年投产的荆各庄矿,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到了2010年,年产能力超百万吨的矿可采储量不到300万吨,一年亏损近2亿元。企业还能维持多久,全矿4000多名职工怎么办?

  几千名职工背后,是几千个家庭的。

  资源枯竭是煤矿必须正面直视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止困扰着开滦集团,在全国其它煤炭企业也存在。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更难;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了才有路。”荆各庄矿王学俊说,“企业要继续生存下去,要摆脱资源和政策依赖,闯‘活路’,辟‘生路’。”可是,“生路”在哪里?出去闯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面对竞争,企业靠什么生存下去?

  对于开滦集团来说,100多年积淀下来的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以及不畏困难、技能成熟的职工队伍,同样是企业宝贵的资源,而且是不会枯竭的资源。

  2010年,作为开滦集团的“试金石”,荆各庄矿对外发展探索——以自身多年的管理、技术、人才等非物质资源为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市场提供煤矿生产管理和技术输出。当年5月20日,几经周折,荆各庄矿终于拿到了第一单对外生产服务业务:与太西煤集团签订协议,正式托管该集团红沙岗矿。

  6月3日早晨,荆各庄矿20名职工奔赴红沙岗煤矿。作为第一批外出创业者,出发前,矿上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壮行,仪式有些悲壮。

  “他们明白自己要去干什么,可毕竟是背井离乡啊。”荆各庄矿培训中心主任杨晓丽的丈夫佟保勤在这20名“先驱者”之列,“汽车开动了,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眼前一片模糊。我知道他们是去工作了,可我感觉,像是送丈夫上战场。”

  汽车开远了,同样流泪的还有送行的企业领导,他们送走了培养多年的“孩子们”。

  从资源枯竭型矿井向生产服务业转型,就这样开始,荆各庄矿,是河北省首个由煤矿转型而成的矿业工程服务公司。这座矿山地处唐山市,也是全国23个资源再生型城市之一。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河北省占3席。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