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书翼:宝刀未老的金牌钳工(图)
//www.workercn.cn2016-08-09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检索:王书翼,安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电力工程公司机修专工。他曾获淮南市和安徽省电力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其设计制作的专用研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如今,53岁的他再度为企业争光添彩,他说:“在企业需要我的时候站出来,这是责任。” 王书翼有一双异于常人的手。这双手历经多年劳作和痛风,手指关节与右臂已不能完全伸直,但也正是这一双手,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大唐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钳工决赛中创造出钳工实操第一、个人总成绩第五名的骄人成绩。作为安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电力工程公司机修专工, 王书翼用30多年的辛勤工作诠释着何为“工匠精神”。

  军人,不怕吃苦

  1985年底,王书翼脱下军装换上工装,走进田家庵发电厂机修分场,成为一名普通的钳工。俗话说:“三十六行,钳工为王”。钳工是门手艺活儿,复杂、细微,劳动强度大,工艺要求较高。进厂第一天,师傅给他泼冷水:“站死的车工,累死的钳工!想学成,要有毅力、能吃苦才行。”他笑着回答:“当过兵的,不怕吃苦。”

  平日里,班上只要有活儿的地方,就有他积极帮忙的身影,师傅们操刀制作工件时,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一准死死盯住,恨不能把所有细节都刻进脑子里。着了魔似的他还给自己设关卡:一下午至少能做出三套内外六方公母锉配组合,要求六方体六个面无论如何转换,都能与母配吻合,且六面的间隙全部不能过0.03毫米的塞尺,才算过关。他说:“做成一套可能是巧合,至少三套成功,才能确保手感。”

  不懈的努力使王书翼从一个技术“小白”变成了钳工“大拿”。他多次在各级钳工比武和大赛中获奖,成为淮南市和安徽省电力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有他,就有了保障

  有一年,3号机低压缸轴封洼窝因长期“服役”导致变形,漏气30%以上,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必须在大修中对洼窝进行整形加工,可如何整形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为完成这项攻坚任务,王书翼从实地调研着手,发现现场加工只能在低压缸内进行,但现存的镗削设备无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他调阅大量的资料,设计、论证、制作、试验、改进,反反复复。终于,一台轴向、径向都能进刀,且进刀运动彼此独立的小型“万能镗削设备”诞生了。接着,低压缸内,他率领两班人马经三天三夜连轴加工整形修复,实现了优于原设备厂家设计的“华丽转身”。该设计获得2007年安徽省电力系统QC成果二等奖,为企业节约大修加工费用70多万元,创效800多万元。工友们纷纷点赞:“王工太厉害了,这么复杂的小镗床,他都能设计出来!”

  2013年,他为修复5号机A、B小机内止口汽蚀面,设计制作的专用研具获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又一次为企业节约加工费用35万多元。

  53岁,再拼一把

  2016年,中国大唐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钳工技能竞赛拉开序幕,53岁的王书翼层层闯关,一路晋级,成为大唐安徽省公司8位种子选手中的领军人物。

  4月至6月,省公司的封闭式“魔鬼训练”开始。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将一块原料按图纸加工制作成一套精美的四组合模具,一连90多天每天一件;每晚还要上自习,自学钳工、材料学、机械制图等9本专业书……期间,他两次痛风病发作,去医院打完吊水,他又咬牙坚持练。妻子心痛道:“老王,都五十多了,还拼啥!”他坚定地回答:“企业需要,我就上,这是责任。”

  7月初,第十四届中国大唐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钳工专业决赛的战火点燃。作为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戴上老花镜的王书翼凭借严丝合缝的精湛技艺,战胜众多技术能手,征服挑剔而专业的裁判评委,取得钳工实操第一、个人总成绩第五名,还率领安徽省公司8人团队,夺得“团体一等奖”。 (王怡君 夏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