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海上工匠(图)
//www.workercn.cn2016-06-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力量,书写中国人自己的“大桥故事”

  初战告捷,沉管制造的工期进入倒计时。

  由33节巨型沉管连接的海底隧道,将会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它将直接消耗33万吨钢筋和200万吨混凝土,足以建造8座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每节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重约8万吨,大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但在此之前,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做过外海沉管隧道,而聘请国外专家进行技术咨询需要十几亿元。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一定要有飞跃式的发展,这么重要的工程,如果我们还简单重复,那就对不起肩负的这份职责。”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负责人孟凡超在大桥设计之初,就定下目标——

  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书写中国人自己的“大桥故事”。

  创新,意味着从零到一!勇于开始,敢于尝试,沉管制造的一项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

  2012年,伶仃洋深处牛头岛,数千名工人在荒岛建起一个足有1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工厂。

  从未制作过模板的工程团队,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精度最高的自动化模板制造,并集成开发了钢筋流水线生产、大型全液压模板、混凝土控裂、管节顶推等成套技术,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为了让沉管能经受近30米厚海底淤泥的重压,设计师们开创性提出半刚性沉管结构,解决了沉管隧道深埋的难题,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做到了深海沉管“滴水不漏”。

  ……

  和沉管制造同时进行的,是沉管浮运安装前的一道关键工序——20多万平方米的海底基床铺设。为了避免沉管在软土地基上沉降,工程师们不仅要在海床上挖出沟槽,还得筑起一条平整的基床。

  “第一层先用大石块铺,借助大型液压锤将松散的石块压实,一节沉管基床至少要花费1个月时间,然后给基床清淤,第二层再用碎石铺一个细密的‘床垫’。”Ⅳ工区项目经理曹湘波说,“我们用的是庞然大物,干的是‘海底绣花’。在50米深海处施工,慢工才能出细活。”

  随着施工环节的推进,基床的精度要求在逐步提高,从基槽精挖后的50厘米、抛石夯平后的30厘米,提高到碎石铺设精度要控制在4厘米以内。这是比普通工程更高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帮助实现这些苛刻精度要求的,是工程师们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设备:“振驳28”抛石夯平船、“津平1”碎石整平船、“捷龙”专用清淤船、“金雄”定深平挖抓斗船……

  创新意味着突破极限、追求更高标准,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

  为了确保精度,“津平1”自2012年9月进驻施工现场开始,花了半年时间,在不同海域做实验。刚开始铺设时,怎么都达不到精度要求,4个月后,才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

  工程师们挤在这些“庞然大物”的狭小生活空间中,踏踏实实地研磨着工艺。深海作业的5年间,他们一个月只下一次船。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