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陈家顺:停不下来的“农民工局长”
//www.workercn.cn2016-06-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曾多次到浙江义乌等地企业“卧底打工”,为农民工维权;如今希望更多人实现本地就业,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停不下来的“农民工局长”

  沾益县菱角乡白沙坡小学三年级学生董雅每月都特别盼望陈家顺的到来。“陈叔叔经常来学校看我们。每次都会给我们带文具和零食,端午节还带粽子给我们。”董雅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只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望一次,她和哥哥成了留守儿童。

  黑且瘦,走路的频率很快,这是48岁的陈家顺留给《工人日报》记者的第一印象。

  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从2007年起,他为了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农民工,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掌握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信息,他多次到浙江义乌等地企业“卧底打工”,当过装卸工、仓管员甚至“猪倌”。大家都称他“农民工局长”。

  “卧底”去打工

  “我去打工确实是被逼出来的。”陈家顺说。由于缺少就业渠道,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政府在2004年把劳务输出当作一个支柱产业来抓。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先后带了7批人到一二线城市打工,但农民工的返乡率高达80%以上。

  2007年3月,陈家顺被派往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初到义乌,他就麻烦不断。在他来之前,这里的劳务输出是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可是乡亲们到了工厂之后,发现现实情况和乡镇里承诺的不同。

  很多走出去的人,没过多久,又回来了,在他们心中,陈家顺和那些黑心的老板就是一伙的,很多人将陈家顺当成“出气筒”。

  “我太委屈了。办理的招工企业手续齐全,亲自去看过的工作环境也是真实的,当初他们怎么和自己说的,他就怎么传达给乡亲们的,他没有从中获利,为什么最后矛头全部对准了自己。”陈家顺苦笑着说,“就是咽不下这口冤枉气,我就决定以一个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陈家顺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打工。

  2008年9月,他到浙江义乌最大的一家养殖公司应聘,被安排到养殖场最脏、最累的病猪栏“养病猪”。每天上工,陈家顺都是先清理干净猪栏里的猪粪,然后再处理病死的猪。工作时虽然戴着口罩,但死猪的恶臭味还是令他常常恶心呕吐,吃不下饭。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养殖场工作时间不算太长,强度也不是很大,收入也比较稳定。”亲身体验后,陈家顺介绍了50多名村民到该厂。

  为农民工维权

  “我们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有‘三怕’,怕上当受骗,怕找不到工作,怕打工后拿不到工资。”陈家顺说。

  为了给乡亲维权,有过“卧底”体验的陈家顺非常清楚其中的要害点在哪里,他把有关法律法规熟记于心,坚持用法律与企业谈判。“现在不少企业仍没有和工人签订完备齐全的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后,企业常以‘临时用工’来推脱责任,工人常处于被动。所以要完善督促企业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沾益县村民冯水娥、丁冬花在义乌一家小服装厂打工3个月后辞工,但服装厂还扣着一部分工资不给。陈家顺来到服装厂,几经周折才找到厂长,厂长却叫了一群人过来恐吓他。陈家顺据理力争,坚持跟他讲道理:“这是他们的血汗钱,是他们该得的。”最后厂方一分不少地付了她们俩被扣发的3700元工资。

  在陈家顺的推动下,曲靖市和农民工较为集中的6个地方社保局签署了维权联动合作协议。不过,陈家顺服务农民工的工作没有停下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得有人管。”陈家顺说。

  “现在有企业来找我要工人,我都会劝他们来我们这儿办厂子建企业。”陈家顺介绍,自己的经历启发他着手做劳务引资,“今年签了一个亿元项目,以后20岁出头没牵挂的可以外出务工,三四十岁的就本地就业,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陈家顺希望让更多曲靖人实现本地就业,解决“在家养不了家、外出顾不了家”的问题。(中工网记者 黄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