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李增光:小小竹笛因为深爱所以传承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李增光:当你和笛子融为一体的时候,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笛子也是有灵性有感情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手里,它都会有变化,它会开心、也会生气,也有莫名的脾气,对一名成熟的笛子演奏家而言,必须要熟悉笛子的脾气,并且用技巧和气息来驾驭它,通过演奏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性格。可以说每支笛子每个不同的人吹出来都是不同的。

  记者:要想在简单的几个小孔上实现各种吹奏技巧,并非易事,我看笛界有评论说,你的笛声亮丽饱满,给人感觉毫不费劲很轻松,这在笛界最忌讳的“嘴松”却成为了你风格上的亮点?

  李增光:笛子演奏者不仅要爱,还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更要练就对气息的控制力以及对嘴唇与笛子角度的精准把握。为什么每个笛子演奏者的风格都不一样?而要想在娴熟掌握技巧的基础上吹出悦耳的音色、表达曲子的情感,更需要一定的审美积淀。即使是同一支笛子,由不同的人演奏,也会吹出不同的音色和感觉。内行人在欣赏笛子时不仅会听技巧,更会听音色。

  记者:能走进千家万户的笛子,逐渐发展为一种登上大雅之堂的独奏乐器,成为能独挑大梁的“大乐器”,这一变化里有你怎样的努力?

  李增光:在近期北京这场独奏音乐会上,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独奏音乐会中我演奏了14首经典笛曲,既有传统的《五梆子》,又有世界名曲《查尔达士》,还有张力十足的《江河水》;既有低沉的大笛《南山吟》,又有高亢的音阶口笛《苗岭的早晨》。我从15岁进入专业团体,自此没有间断向业内各路高人学习,包括南、北派,新派,无论你是鼻祖式的人物还是年轻人,我都拿来探索式的学习。多年的舞台历练,我对每一首乐曲都加入了个人思考,不盲从。同样的曲目,每一场演出都力图有不一样的内容呈现给大家。具体到演奏技巧上,不断探索笛子在调性、音域上的多种可能性,为丰富乐曲的表现力服务。

  记者:在笛子的创新上你做过什么努力?具体讲讲你的创新?

  李增光:我在1980年首创“双吐循环换气法”,可演奏连续不断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跳音,演奏了帕格尼尼的《无穷动》;1982年,研制出“音阶口笛”通过指法变化将笛子音域扩展到近三个八度,并通过指法的变化演奏“十二平均律”,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各种演奏技巧中,循环换气、循环双吐、连续半音等是笛子演奏中难度较高的。一支笛子一共六个孔,怎样才能像钢琴那样发出那么多半音呢?关键就靠手指在指孔上按一半,既不能破音,还要保证音准,这对气息和手指的配合是一种较大的考验。我认为民乐演奏者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数量有限的经典作品当中,民乐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于打造精品,只有获得更多的观众喜爱,才能更好地传承属于这件乐器的千年魅力。

  用音乐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美丽

  记者:你除了演奏之外,还一直致力于教学工作,为中国民乐的发展和普及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些做法为中国民乐走出国门奠定了哪些基础?

  李增光:我曾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的委派,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国音乐中心工作一年。其间在韩梅博士开设的《音乐欣赏》、《世界音乐》两门课程中,做埙、笛、葫芦丝及编钟的展示和演奏。在大学收了四位一对一小课学员,他们是竹笛:艾丽森和安德鲁;笙:克里斯汀和德温特;在学期末的汇报演出上,艾丽森(笛)和克里斯汀(笙)合作完成笛子独奏《五梆子》获得成功,视频转发到网上被两千次点击。为普及中国民族乐器,我们在美国的学校开了一个葫芦丝班,学期结束时三年级的小姑娘塔贝莎汇报演出了《月光下的凤尾竹》,非常受欢迎。在这一年里,我们完成公益演出23场(包括2场独奏会),特别是2017年2月25日与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交响乐团,合作完成交响版《绿洲》,中国笛子和西洋乐器的碰撞毫无违和感,实现了笛子与西方乐器的对话,让许多西方观众第一次认识了竹笛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民乐的魅力尽显无遗。我还在美国留下视频资料,为音乐中心录制了七首具有典型风格的笛子独奏曲,参加了美国高校中的中国音乐教育圆桌论坛,有着8000年历史的中国笛子,已在美国生根开花,能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了些事感到非常高兴。

  记者:民族音乐已经受限于市场,你一直执著于民乐的演奏和传播,不计较其中的得与失吗?

  李增光:市场化对于民族音乐的演艺和传播者确实是一个考验,特别是属于高雅艺术的这一块受众面比较小,所以也一直存在着“毕了业即失业”的现象。但是爱艺术的人是不太计较这些得失的,如果不是因为深爱确实很难坚持下来,既然坚持下来了我们就要不辱使命,为民族音乐这块我们民族文化中非常璀璨的瑰宝增加光亮。

  记者:民乐要坚守和发扬光大,你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李增光:我们有56个民族,这是个取之不尽的音乐宝库,所以说我们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传承。我是199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奏员的,迄今也将近有41年的演艺生涯,可以说积攒了一些经验,就想传授给年轻人。这些年我都一直在做这项工作,演出之外兼职了多家学校的教学工作,包括中国戏曲学院音乐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民乐团专业辅导教师,多所大、中、小学校外艺术辅导教师等,为国家培养出多名青年竹笛演奏家,近十几年,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相关部门面对升学制定了“特长生”政策,民乐也在其列。各种考级机构也应运而生,这次我在美国发现美国也有考级,升学也拿来参考。还有很多大、中、小学都相继成立了民乐团,这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民乐的热情,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会越来越好。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