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李增光:小小竹笛因为深爱所以传承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对谈记者:陈滨

  对谈嘉宾:李增光(著名笛子演奏家)

  一个月以前,著名笛子演奏家李增光在北京大观园戏楼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此场音乐会很特别:第一次用一支笛子来挑战商演,无赞助,无助演嘉宾,一人十四首经典曲目贯穿全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笛友赶来现场,音乐会反响非常强烈,最后不得不临时加演三支笛曲满足观众停不下来的掌声。如果不是在现场亲耳聆听,你很难相信一个人和一支笛子竟然堪比一场交响乐的音乐魅力,带给人不同音乐层面不同情感的艺术享受,一只小小的笛子竟能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奥秘何在?

  李增光中等身材,腼腆的笑容,台下像个邻家大男孩,一旦拿起心爱的竹笛,邻家男孩立马变得成熟稳重,闭目沉醉于演奏中,让人不禁停下思绪倾听他笛声中的故事。李增光八岁学笛,十岁登台,人生五十载与笛子相伴,笛子在他手里已经被赋予了爱的使命,他首创“双吐循环换气法”,让演奏无论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倍感轻松愉悦;让笛界最忌讳的“嘴松”变成一声声最美的音符飘出来;他还研制出“音阶口笛”并获国家专利,创造出笛子的另一个“变种”。他曾经带着一支小小的笛子多次走出国门举办独奏音乐会,用一支小小的笛子发出的音乐,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民族艺术的魅力。

  这种在中国有着八千余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在李增光的手里发出了耀眼的光辉。最为可贵的是,李增光不仅有着扎实的演奏技能,他还坚持在国内外从事独树一帜的教学,如今他桃李满天下,李增光的笛声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笛界“口出奇音”的“绝技”,用竹笛几个小小的孔里发出的音乐让世界见识了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李增光说,竹笛是一门充满魅力的乐器,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

  传统民乐贵在创新

  记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君子气节的象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用竹子制成的乐器也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你从小与竹笛为伴,并把儿时的爱好变成理想坚持到今天,这之中的动力是什么?

  李增光: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非常幸运地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王立民老师,他是我的班主任。最初是为了不让这些孩子课余时间在社会上混,王老师和龚老师商量教班上的孩子们学些乐器,我最早是这样接触音乐和乐器的,学笛子是因为它是最便宜的,我至今仍记得一毛七分钱在“东四人民市场”二楼买的第一支G调小笛。这样,小小梆笛在京城鼓楼后的大杂院中就吹响了。

  《我是一个兵》是我登台的第一首独奏曲,龚老师觉得听起来有点儿意思了,就将我推荐给北京市少年宫笛子班,拜何维青老师正式习笛。那个时候谈不上什么理想,就是觉得很神奇,一支竹笛能演奏出那么动听的乐曲。为了追求这样的目标,我每天早晨6点45分准时拿起竹笛,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体操》之后的间奏曲吹《牧民新歌》。1976年10月少年宫博战武老师带着我经三次考试,终以一首《牧民新歌》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现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学员班,那一年我15岁。从此走上专业之路,也注定了我这一生的追求。

  记者:小小的竹笛是那个时候普通人家玩得起的,但是许多人玩玩就放下了,没有把它当成正儿八经的乐器,你却把自己的毕生的经历都贡献给了这支笛子,你认为笛子的魅力何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