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肖全 用影像与世界和时代结缘
//www.workercn.cn2017-06-22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拍摄对象

  记者:很少有人同时举办三个不同主题的展览,您的这三个展览的各自特色是什么呢?

  肖全:民生美术馆展出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全部作品,一共345张。今日美术馆展出的照片,是2012年我和演员周迅、《转山》的导演杜家毅,一起为联合国做了一个公益项目,叫《2032,我们期待的未来》。我们的图片被联合国170多个成员国传送,也被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收藏。在官舍的展览《美丽世界》,是我从2007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比如叙利亚、尼泊尔、仰光等等。这是一生都要进行下去的长期项目,我带着自己的灵魂游走,用镜头去追寻时间与空间的边际。

  记者:您现在的镜头,更多对准了普通人。拍摄他们,和拍摄名人肖像,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呢?

  肖全:其实我拍人像,不是以拍名人还是拍老百姓来区分。我特别喜欢德国的一个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我认为他是人类肖像的宗师,他在1914年拍摄了他的民族,那些浪漫的、高贵的人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拍我自己的同胞?所以我觉得这个事儿就是我应该去延续的工作。我很认同奥古斯特的态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拍摄对象,并通过自己的图片告诉别人:“你们是人类的一员。”

  记者:您曾经跟随马克·吕布工作过一段时期。大家都知道他对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摄影师,那么他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肖全:马克·吕布让人敬仰,却难以效仿。我觉得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职业的摄影师是如何面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的。马克·吕布到了80多岁,还在不停的工作。2003年,他80岁生日的时候,我寄给他一套明信片作为礼物,都是我拍摄的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照片。我在明信片上还写了一句话:“送给一个80岁还在拍照片的人。”他收到我的礼物,非常非常开心,他说:“你的这些照片,令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刮目相看。”

  马克·吕布最后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是2010年的3月。他已经87岁了,非要爬到上海大厦顶楼去拍照片,那天下雨,刮着风,特别特别冷,老头拿着机器手一直在抖,他太太好心疼他,但是我们都静静地在他旁边,不敢去打扰他。在我心中,马克·吕布就像是我身后的大树,我一定会像他那样,死磕到底。

  记者: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喜欢拍照,而且每个人一部手机,都可以拍,又有各种修图的技术,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个时代呢?

  肖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影像丰富的时代。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创作的时代,我仍然愿意用良性的健康的概念去表达。因为图像的传播,确实给我们带来太多方便。就像很多人都会唱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朱哲琴;很多人都会跳舞,但都跳不过杨丽萍;每个人都有笔,但为什么只有个别人成为了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北岛、顾城?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这颗心。你的心里想说什么,想通过它表达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次拍摄一个残疾的歌手,叫吴海妹。我刚开始给她拍照的时候,她很不自在,因为她戴的是假肢。我就对她说:“你右手遇到点麻烦,但你还有左手,你可以摘花,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她看了我一眼,没说话,然后就转过身,把假肢给卸下来了。然后在镜头面前的她,没有任何的抱怨和恐惧,特别自然的笑。我拍摄过的对象,他们能感受得到我的真诚,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好。我遇到的这些人,他们其实也都在帮助我认识人生。所以我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心怀感激。 J069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