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
//www.workercn.cn2016-09-2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扫一扫看H5和视频

2010年,上海,马克·吕布在上海大厦顶楼拍摄浦东。 肖全/摄

1993年,马克·吕布在广州海珠大桥拍摄自行车流。肖全/摄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玥

  视频编导:孙亚男 李玥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编辑:蒋韡薇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双手举起相机,背弓着,膝盖微曲,眯着的左眼藏在取景器后。自7月起连续49天里,他的这种姿势被定格在上海一间展览馆的墙上。在过去的59年中,他举着徕卡相机,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位第一个进入新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他那双躲在镜头后的眼睛带他过凝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端详过长衫、布袄、列宁装、的确良衬衫,见证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捕捉过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起起伏伏。直到今年8月的一天,低垂的眉眼再没睁开。

  有西方媒体评价,如果想看1949年后的中国,就去翻马克·吕布的照片。他的镜头里藏着一个时间轴,拉出来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史。也有研究者认为,他传递出的中国图景“并非全貌”。

  “没有什么能比把一个国家同她自己相比较,抓住差异并试图连贯其间的脉络更说明问题。”谈起他记录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爱徒,摄影大师布列松曾这样评价。

  “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2010年,这位老人最后一次来中国时,一字一顿地说出这句话。那年,他已经87岁了,“请求”好友带他登顶上海大厦,拍摄黄浦江对面的浦东。

  马克·吕布抖动着手,从怀里摸出相机,远眺他非常熟悉的视野。上世纪50年代穿着老式棉袄行走的人群在他的取景器里出现过。他弓着背、两腿微曲、眯起左眼。上世纪80年代夜色里行色匆匆的人流被他记录过。他缓缓端起相机。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在他的镜头里还只有几栋高楼立在对岸。在零摄氏度以下的雨天,马克·吕布拍了近30分钟。对岸林立的高楼在云彩里若隐若现,名声大噪的陆家嘴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他的中国徒弟肖全注意到,“那双拿起盘子时一直抖的手,端起相机时却纹丝不动”。

  1957年新年第一天,一位33岁的男子迫不及待地登上从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在这趟列车上,这位高鼻梁的法国人膝盖微曲,将镜头对准了一名中国妇女。竖幅黑白照片上,身穿长衫的妇女挽着发髻,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她歪着头、倚在座位上,露出一段光洁的小腿,神情疲惫,却安宁、平静。

  这是马克·吕布拍摄的第一张中国照片,外媒用“动乱中看见优雅的东方美”来形容图片呈现的内容。

  自新中国成立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处在外交“冷战时期”的西方大国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毫不知情”。马克·吕布采访周恩来时得知,1954年,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周恩来伸出的手,因为他“不想握一只共产主义的手”。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的想象里“没有一点人的尊严,处在一种完全被抛弃的状态”。

  “而这张照片立即完全改变了这种印象”,让西方第一次通过“平视”的视角“看见了东方”。

  “一个西方人的镜头毫无外来者强行侵入之感,就像是国人的自我审视,充满东方智慧。”《人民摄影报》原总编辑司苏实这样评价,马克·吕布的照片没有窥探和俯视,而是通过平常人的视角,让“冷战阵营”看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中国。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