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宓:一生恨未成小说
//www.workercn.cn2017-02-24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十二年坚持化为泡影

  梅光迪等人退出,《学衡》全由吴宓掌控。

  《学衡》杂志鼓吹复古,恶骂胡适等人,当时正上大学的梁实秋说:“里面满纸文言,使人不敢进一步探讨其内容了。”

  鲁迅则写了《估〈学衡〉》等杂文,对刊中文字错误大加嘲讽,认为《学衡》并无复古的能力与资格。鲁迅的文章仅千字,《学衡》亦未答复。当时吴宓还想不到,这件小事会深刻影响自己的后半生。

  胡适在给友人信中说:“(《学衡》)也只能谩骂一场,说不出什么理由来。”但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长时,吴宓到北大兼课,胡适并未作梗。后陈寅恪想让梁启超当清华大学校长,要吴宓去活动,梁表示,他当校长后会请胡适来研究院,吴宓知道后,便不再为梁奔走。

  1925年,吴宓担任清华国学院主任,在他努力下,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引起轰动。冯友兰先生曾说:“雨僧(吴宓自雨僧)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1926年,因《学衡》发行量太低(每期仅数百份),中华书局不肯再承印,致其停刊一年。1927年,吴宓承诺每年补助600元,《学衡》复刊,改成双月刊,但实际以后7年仅出了19期。让吴宓尴尬的是,赞助这笔补助费的商家只愿给钱,不愿要杂志,倒是胡适订了全套《学衡》。

  1932年,《学衡》内部再生纠纷,吴宓只好辞去总编职务,不久停刊。吴宓的好友陈寅恪得知《学衡》停刊,对他说:“《学衡》无影响于社会,理当停办。”

  竟敢说林语堂英语不佳

  抗战期间,吴宓南下,在西南联大任教,此时胡适在美当大使,可吴宓仍时感胡派的压力。抗战胜利后,吴宓本可回清华,梅贻琦校长多次写信要他回去,吴宓也曾回北京数月,在燕京大学教授,但最终他决定去武汉大学,因校长刘永济曾是《学衡》撰稿人,吴宓以为可以不再受制于“胡适之的朋友”。

  在武汉,吴宓又对沈从文产生误会。

  吴宓原有妻子陈心一,是名媛毛彦文帮牵的红线,可吴宓突然对毛产生感情,便与结婚7年的陈心一离婚,使毛彦文落入舆论漩涡中,极为尴尬。在吴穷追猛打下,毛终于同意了。

  1931年,吴宓在巴黎,打电报要毛彦文放弃在美学业,和他结婚,可毛到了巴黎,吴宓又变卦,忙着去追别的女性了。

  毛彦文一怒之下,嫁给比她大28岁的熊希龄。1937年,熊希龄去世,吴宓又觉得有机会,不断写信向毛彦文求爱,毛将这些信交沈从文退回,并让沈写个附言,让吴宓别再骚扰她。

  沈从文刚到北京时,曾在熊希龄手下工作,两人又是湖南老乡,沈只好代劳。吴宓原本就对沈从文主张白话文不满,从此再无往来。

  吴宓主张保护传统文化,但比五四青年态度还偏激,他曾夸林语堂“极聪敏好学”,后见林转向新文化运动,便在日记中写道:“惟林玉堂(即林语堂)一人,为胡适、陈独秀之党羽,曾受若辈资助。他年回国,将任大学教习……林君中文本极不通,其英文亦不佳。”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