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陈秋强:乡贤文化的持灯者
//www.workercn.cn2016-08-1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泓秋水一泓波”

  2011年的一个冬日,上虞百官街道里严村的野猫山上,一位年近70的老人,一步一滑地在荆棘丛生的山上行走,仔细寻找着一块民间传说中的先贤墓碑。突然他一个趔趄,右腿韧带被意外拉伤,右脚撕裂般地疼痛,额头冒出了细细的汗珠。老人强忍痛楚,又继续在山上仔细找寻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冷僻的山坳里找到清末民初上虞乡贤李菊亭的墓碑。而这一次脚伤折磨了他三个多月。

  15年间,陈秋强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默默地耕耘在乡贤文化这块土壤中,尤其是抢救挖掘那些濒危的乡贤文化遗产,更是呕心沥血。

  一天,陈秋强偶然听说上浦镇象田村有一块明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刘履的“先贤刘履墓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秋强如获至宝,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到了象田村。

  在现场,陈秋强发现墓碑被砌进民宅的围墙做了墙基。正当他为如何说服民宅主人而发愁时,却欣喜地发现宅主正是他40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

  虽是老同学,但听说要推倒围墙重砌,宅主也面露难色。陈秋强与老同学拉家常、话旧情,又详细地介绍刘履的事迹,整整说了一个上午,老同学终于同意将围墙推倒取出墓碑。陈秋强又马上联系刘履的后裔,青年企业家刘荣杰赞助买下此碑,使这块上虞首次发现以“先贤”命名的古碑重见天日。

  “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上虞是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故里,作为梁祝传说的非遗传承人,抢救挖掘梁祝文化遗产,一直是陈秋强关注的重点。

  2005年前后,不少地方出现了争夺“梁祝故里”的现象。陈秋强心里十分焦虑,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祝英台的故里丰惠镇祝家庄及附近几个村里转悠。

  “如何拿出有说服力的佐证?”这一问题始终盘桓在陈秋强的心头。

  一天他在与一位祝家庄的老人交谈时,得知祝家庄原有一座祝氏祖堂,因年久失修,外人很少知道。在老人的带领下,陈秋强找到了坐落于一片民宅中的祝氏祖堂。歪斜的老墙、半倾的房梁、近乎只剩一半瓦片的屋顶,祖堂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陈秋强着急了,回来后他游说几个企业家,迅速筹集了一笔资金,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了祝氏祖堂,并将一直保存在曹娥庙内的祖堂碑安放在祝氏祖堂内。

  不久,在陈秋强等人的建议下,上虞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向中国民间文艺界协会申报上虞为“中国英台之乡”的工作。

  专家来上虞考察时,对上虞保存着丰厚的原生态英台文化十分赞赏,而“修旧如旧”的祝氏祖堂,也成为上虞被命名为“中国英台之乡”的一个重要亮点。

  15年来,类似这样的抢救已经成为陈秋强和乡贤研究会的一项日常工作。如宋代上虞著名孝子钱兴祖的“宋钱孝子墓”的发现,汉代乡贤孟尝的“还珠庙碑”的重新面世等等,不胜枚举。陈秋强和乡贤研究会也被誉为“乡土文化的110”。

  陈秋强最不愿意的是求人,特别是为钱而求人。但为了那些珍贵的遗产能够得到保护与重生,他又不得不去求人。这种“不想开口”又“不得不开口”的煎熬,常常令他苦恼不已,有时甚至做梦都在寻求企业家或社会的帮助。

  陈秋强患有痛风,发作起来甚至脚都不能落地。一次为筹集一笔资金,他约好了去找一位企业家面谈,不料第二天痛风发作,考虑到这位企业家马上要到外地出差,他打了封闭针,按时前往。那天回到家,才发现脚已经肿得不像样了。

  “常常会有人问我,你这么做,图的是什么?我说,因为我在做我自己喜欢做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虽然辛苦却也快乐。”陈秋强说。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