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李凯:“农民知识分子”(图)
//www.workercn.cn2016-04-25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刚刚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出现了当下很热的一个词——新乡贤文化。什么是新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新乡贤文化离不开新乡贤。

  一般而言,新乡贤这一概念涵盖了如下几类人群:有一定知识或文化,懂得或者重视文化与科技力量;有一定经济实力而乐于襄助乡邻,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扶危助困;因科技或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原因而有一定影响力,有能力带动或引导乡亲,令其生活向好,行为向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本报自今日起,特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关注成长于乡村,或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新乡贤”群体。

  引子

  他们说我是新乡贤,这个词儿挺新鲜,但是不难理解。你得有点儿本事,懂科学,然后帮着乡亲,一起做些事。我是一个搞蔬菜大棚的新乡贤。人哪,确实贤点儿好。贤人不吃亏,还有益于别人。

  自单纯的外表看来,李凯可谓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有一张标准的北方特征的方脸膛,并且其黝黑的程度亦十分符合标准。与记者说话的时候,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似蜷缩在椅子上,衣服亦堪称农民化,以标准的辽西地方口音与记者说起自己的故事。那样子不似见多识广的农民,反倒像是一个一辈子生活在村子里,很少出远门的人。

  但是,当记者说起他的儿子,自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农学生命科学部留学归来、正在家乡创业的李大勇时,随意问了一句,与你的儿子相比,虽然你也研究了几十年农业科学,但是,你觉得你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李凯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我当然是知识分子。我有高级农艺师职称,这个任职资格不是白来的。

  话说从头,李凯是真的见过大世面的。

  他的大棚里面扣着很多大棚

  还弄成一个有21个分会的棚菜协会

  办公桌上零乱地摆放着各种与大棚种植相关的书籍,如《大棚葡萄双膜单膜覆盖栽培》《蔬菜嫁接关键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等等。桌子的一角,还放着一摞“无虑牌韭菜盆栽技术”宣传单。

  北镇市闾阳镇闾二村村民李凯,就这样蜷坐在办公桌后面,与记者聊起了蔬菜和葡萄的事情,以及这几十年来,自己依靠知识改变乡村面貌的事情。聊了一会儿,李凯又领着记者到蔬菜大棚里接着聊。

  春天的风把高大而空旷的蔬菜大棚刮得呼呼作响。对了,那个大棚的全称叫“北镇市李凯果蔬种植合作社蔬菜大棚基地”。

  说是大棚,不如说是一个超大的生产车间,因为这个超大的大棚里面扣着很多标准的普通大棚。棚里的葡萄,有的已经长出芽苞,有的已经长出枝芽。葡萄旁边的空地上,长着绿莹莹的卷心菜。而在葡萄的根部,自然生长出成片的蓟菜。李凯一棵一棵地薅,告诉记者,这个东西包馅儿吃,特别好。因为没有精力收割这些蔬菜,也没法儿拿到市场上去卖,就当做杂草给除掉了。

  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就对农业这方面的事有兴趣。那时候,城关有专业的蔬菜生产大队,他们那些种菜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吸引我。中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里务农。可我心里琢磨着的依然是科学种田这方面的事儿,有知识,有文化,讲究门道,种菜,莳弄果树,又好吃,还高产。我整天尽琢磨这些事儿。1974年,我搞成了第一个塑料大棚。用的那个塑料,是找我舅帮忙买来的。当时,他给一个从沈阳来的工作队做饭,跟人家说,我外甥爱搞这个农业科学研究。可是这大棚用的塑料布咱也买不着啊,能不能帮咱在大城市找找门路?结果,还真就帮咱买着了。

  起初,只是在自家院子里摸索着搞大棚,琢磨反季蔬菜的种植门道儿。

  到了1984年,你手里那个材料上说了,我弄了个棚菜技术协会。

  记者手里的那份材料上说:“李凯率先创建的这个棚菜技术协会为全省首家。”

  那份材料还说,自从有了这个协会,李凯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科普惠农的事业中,先后引进并推广新品种150个、开发应用新技术近百项,辐射周边7市20个县区,发展分会21个,带培示范户5000多个、覆盖保护地面积40多万亩。李凯还运用多种灵活的形式,传授实用技术,使协会的500名中心会员大部分达到技术员水平,进而间接地使几万农户靠科技脱贫。

  近年来,李凯应聘义务担任锦州、阜新等10余市县的农业顾问,还连续10次应邀参加中央有关部委举办的全国公益性“三下乡”活动。李凯因为自己所做出的优异成绩,相继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市特等劳模、全国劳模,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张罗着办这个棚菜协会

  我心里确实想着要让家乡致富

  搞蔬菜大棚,最初还没有想到高产以及改变口感这方面的事儿。当时那个西红柿还有葡萄,落花落果的问题挺愁人,在大棚里种植,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个。最初用的是一种叫防落素的药,这个药现在也有些地方使用,但是因为副作用方面有争议,后来就不用了。咱们不敢用防落素了,可是前几年我去日本,人家日本的设施农业,那个大棚里面,还在用防落素。

  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这个大棚还能干些别的不?新的问题于是出现了,还可以利用大棚。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常常就带动了一个产业。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咱就拿大棚卷帘机这个东西说这个理儿。最初都是手工操作,费劲,还很危险。帘子大,沉,不好弄。咱就琢磨这个事儿。在丹东,我头一回见了机械的卷帘机,他们是用旧的130汽车的离合器,自己做的。那个成本太高,市场上也没推广。有一回,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上海一家公司驻沈阳办事处的一个人,说到了这个事儿。他听明白了,答应试试。但是初次订购不能少于50台,每台的价格是500元。给我做了一批后,他们就批量生产了。上市后,他们的卷帘机价格在300元左右。这些科技方面的小事情,首先改变了咱们的生活,然后人家凭着自己在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又带动了一个产业,这一点非常重要。

  张罗着办这个棚菜协会,我心里确实想着要让家乡的也包括一部分外地的农民,通过实打实的科学技术摆脱贫困。

  你帮助别人,从长远看,你也会有所得。你到处走,给别人传授经验,那你就可能在见了世面的同时,从别人那里得到有益的经验。有一年,我去山西吕梁传授经验,结果我见到了一个角瓜新品种,是法国的种子。好家伙,亩产可以达到3万斤。山西人爱吃面,做打卤面,总爱用角瓜。于是,人家就用心琢磨这个先进技术。回来后,我到义县去给当地农民传授蔬菜种植经验,见他们也有弄角瓜的,我就说,还是换品种吧,你这个一亩地1万斤,人家都3万斤了。

  黄瓜黑星病,最初我是在丹东见到的。我去给人家指导,我说你这个黄瓜,这叫什么病啊?是你使用化肥不当烧的吧?人家说这叫黑星病。头一天好好的,第二天叶子就黄了,枯了。过了三四年,咱这地区也出现了这个病,谁也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办。我说,这个叫黑星病,得这样治。他们纳闷:你咋知道?我说,我都知道好几年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