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宫廷杭绣惟一传人赵亦军:71岁56年问心无愧(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8-1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宫廷杭绣《观经图》

  中新网杭州8月10日电(赵晔娇 夏嘉营)“我这一生,不愿和别人比什么,只想安安静静地绣好自己的作品。”赵亦军今年已经71岁了,头发灰白,一场大病让老人家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指尖没有了知觉,“说来也奇怪,那么小的绣花针,我还是捏得牢,还能继续绣下去。”

  赵亦军是宫廷杭绣的惟一传人,从1999年因病提前退休至今,他每天坚持在工作室刺绣至少8小时,谢绝了不必要的人情往来,甚至婉拒了工美展的邀请。“我只想尽我所能,多绣一些作品,将宫廷杭绣的技法尽可能地多保存一些。”

  巍巍宫廷绣,寂寂传艺人

  杭州的宫廷绣起源于南宋,是历史最长久的宫廷绣。南宋时,朝廷设立“文绣院”,聚二三百绣工,专制宫廷服饰。出身高贵的宫廷杭绣,结合了彩线绣和金银绣两种技艺,故而光彩夺目,金碧辉煌,有皇家气派。进出宫廷的绣工主要是男人,故宫廷绣也称男工绣,传男不传女的行业规矩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因其为男工所绣,绣品柔中带刚,一针一线须按一定的规矩,不可随意为之。

  清末明初,杭城有绣坊十几处,以“超祥春”、“范聚源”等字号留存于世,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神服戏装及至嫁妆衣饰等绣制。至20世纪20年代,刺绣艺人多达千人,均以男工为主。每逢农历九月廿四,各路杭绣艺人汇聚杭城,盛况空前。后因时局动荡,刺绣行业每况愈下,男工绣在一段时间内难觅身影。直到1955年,杭州市政府召集仅存的7位杭绣老艺人,成立了“杭州美艺锦绣合作社”,男工绣技艺才得以暂且延续。1985年,其中一名杭绣老艺人张金发收了最后一名弟子赵亦军,此时的杭绣已如深谷幽兰,鲜为人知。

  “我跟随张老师学习了完整的宫廷杭绣,他手把手地教我。”回忆学艺往事,赵亦军一如当初那个志气满满的青年。师徒俩共同绣制了杭绣《释迦牟尼》,翻开师傅留下的惟一作品“拷眼龙”(拷眼:最讲究的绣龙技法,整条龙只有一个断头),赵亦军不禁感慨师傅那一手绝活,并叹息留传下来的作品太少。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