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姚建萍:一位视苏绣艺术为生命的非遗传人(图)
//www.workercn.cn2016-03-3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愿乐欲闻。

  传承之“针”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苏州镇湖新盛村,宁静的小村庄三面环湖,人们朴实善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时的镇湖又被唤作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最繁华的地方。镇湖和邻近的木渎和东渚一样,‘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是传统苏绣的发源地。”

  与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不同,太湖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孩童时的姚建萍非常满足和幸福。她在家中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又因此格外受到“偏怜”。

  “你做什么去?”“我做生活(刺绣)去。”在姚建萍童年的记忆中,当地人的词典里,“刺绣”就等同于“生活”,这种有着25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老技艺,被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传承下来,并融入到日常的“茶米油盐”里,甚至“血液”中。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对于一个镇湖女子来说,刺绣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门生存之道。而对于姚建萍而言,刺绣更是她的一次人生修行。自幼乖巧懂事的小建萍,就像一根调皮的银针,在奶奶与母亲的绷架下游弋穿梭——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穿针?”

  “到了八岁就教你。”

  “妈妈,你还会教我分丝吗?”

  “当然,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叫一绒,一绒再分一半叫半绒,一直分成8丝、16丝,最巧最巧的绣娘,能把一根丝线分成128丝,就用小手指甲,靠的是心明眼亮。等你那么巧时,妈妈做梦都笑。”

  “妈妈,将来我靠绣花能养活自己吗?”

  “当然了,你瞧王家嫂子妈妈,绣花绣到毛主席接见呐……”

  尚未飞针走线,小建萍已在上辈人的熏陶下渐渐领悟,这看似繁复而细致的祖传技艺,有着无穷的愉趣,而且还可以实现崇高的理想。

  “每到寒暑假,不用去上学的日子里,我就跟着母亲学刺绣。我喜欢绣,一绣就是一整天,觉得比上学有意思,刺绣就像是我的假期培训课程。”

  一粒种子埋在姚建萍的心田。有朝一日,她也要“绣”进北京,“绣”满全国,甚至“绣”遍全世界——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的画面,构筑了一个懵懂女孩最初的苏绣梦。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