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黑牛”刘春波: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www.workercn.cn2016-03-30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黑牛”是刘春波的乳名,1980年1月出生的他,今年已经36岁,但是至今乡亲们还一直这样叫他。日今的他算是村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可谓家喻户晓,以至于大家都知道“黑牛”,而在提起他的学名刘春波时,很多乡亲还要在脑子里打个转。

  3月14日下午,记者赶到安康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慕名去采访不久前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表彰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刘春波。在村口田地里劳动的刘世轩老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说:“黑牛是我们村里和镇里的大名人哩。这娃了不得!”随手指着不远处的一大片蔬菜大棚,告诉记者:“你们要找的搞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刘春波,正在前面的一个大棚忙着种菜呢!”

  顺着刘世轩老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前方一垄垄塑料纸大棚,在阳光下泛起一层层银色的光芒,在初春的田野里分别耀眼。刘春波应声走出大棚,未来得及洗掉手上的泥土,就带领记者开始参观他的“创业园”。“别小瞧了!我这园子里的经营项目可丰富着呢。”刘春波介绍他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从种植经营无公害蔬菜开始,目前的经营面积已经达1600多亩。其中,种植蔬菜的品种有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周边参加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合作社农户达102户。

  说到兴致处,他还特别强调到自己今年的一个创举,又增加了水果、苗木两大类农业项目。“水果的品种有黄洋红杏、猕猴桃,猕猴桃还是从新西兰引进的新品种。经营的苗木也是最新的陕茶1号、32号。”

  “这么大的规模,累计投资有多少钱?目前的效益如何?”记者问。刘春波保守地回答记者:“截至目前,流转土地、修建灌溉配套设施、搭建大棚等累计投资900多万元。平均每年蔬菜种植的产值达200万元以上,纯利润达60万元以上。水果和苗木两大类经营项目刚开始,可望在两年后初见成效。”

  “刘春波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得益于他能吃苦,依靠实力硬干出来的,而不是靠投机取巧;其次是因为他具有一定的把握市场的经验。否则达不到目前的水平。”五里镇副镇长赖家尚说,刘春波的贡献不仅是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做出了一个榜样,而且为当地的农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他的合作社平均每年解决当地农民工就业达50多人,生产用劳力旺季达到上百人。

  采访得知,刘春波搞农业经营的时间并不长。他在1995年6月高中毕业后,分别在西安、深圳从事服装生意,通过十五六年的创业打拼,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在西安娶妻生子,安居立业。面对新的政策机遇,为了实现更大发展,他于2010年6月毅然返回家乡,开始在家门口创业。看到当地农户虽然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由于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灌溉设施难以配套,而且经营的品种多、乱、杂,栽培技术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下。他决定通过流转方式集中农民的土地集中种植经营无公害蔬菜,并成立了汉滨区绿盈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初流转土地110亩,搭建标准大棚100亩,搞起了规模蔬菜种植,当年底就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今,他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不仅有固定的销路,而且还成为安康当地蔬菜经销商的抢手货。于是,如滚雪球一样,发展规模和经营项目逐年增大,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干农业这一行,只要坚持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来做,不怕脏不怕累,就能干出个名堂来。”刘春波向记者分享他成功的经验说。

  简短地接受完采访,刘春波便转身又进入到了他心爱的蔬菜大棚里。在不近不远地距离里,记者看到穿着一身黑衣服、身材敦实的他,在田地里劳作的身影,又想起了他的乳名“黑牛”。(杨志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