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农民王建胜和他的民俗博物馆
//www.workercn.cn2016-03-30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8日,在叶县城北水闸附近的一座三层小楼里,挤满了乡亲和游客。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正一丝不苟地向大家讲解他多年来收藏的煤油灯、碾盘、织布机等老古董。老人是叶县盐都街道问村的农民王建胜,小楼里就是他创办的家庭民俗博物馆。

  今年53岁的王建胜满头白发,脸上爬满皱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上10岁。王建胜家祖祖辈辈种地为生,早年生活穷困,他上了几年小学便辍学回家务农。虽然上学少,但他自幼就喜欢读书看报和收藏。最初收集古籍、报刊、红色文献、小人书,后来慢慢养成了收集各种各样老物件的习惯。为了收集这些宝贝,王建胜串街走巷,跑遍了全县的每个村庄。一次,为了能收藏一个缠足凳,他先后去了七八趟叶邑镇,物主硬是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将凳子卖给了他。经过20多年的累积,老王先后收藏古董2万余件。

  2014年,他家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王建胜专门腾出两层共14间800多平方米建起了家庭民俗博物馆。在这里,磨剪人用过的磨石、提水用的辘轳、织布机、麻绳、草帽等民俗小物件应有尽有,摆放有序,贴上标签供人观赏。在其中一个展厅,老王把绞车、锥弓、三锭脚踏纺花车等按序号注明纤、弹、纺、织等程序,生动演绎出了从棉花加工到织成布匹的全过程。

  花了不少精力和钱财收集这么多老物件,按说王建胜可以从博物馆的门票中赚点收入了。可老王却让大家免费参观,“我开这博物馆不为赚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咱农民实实在在的生活,让晚辈从中了解过去的历史和农耕文化。”他说。

  “以前只能在电视剧上见到的东西,现在可以带孩子来亲眼看看。”一位名叫张翠的妇女领着孩子边参观边感慨地说。据统计,去年以来,有5000余人参观了老王的博物馆。(古国凡 张译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