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非典型农民画家熊庆华:周围人不喜欢画什么我就画什么
//www.workercn.cn2017-06-19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他笔下虚实之间的农村

  熊庆华村里的同乡都说,平日里总看他骑个自行车在田间蹓跶,画的东西也从没超过自己生活的乡村一带。“我只不过画出了我最熟悉的农村,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份乡愁。”别看画画的地理范围小,但你从画里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真实的农村场景。当然,这种真实只是画作的内核,如果那么平铺直叙地画出来,那么熊庆华也就成不了熊庆华了。

  夸张、戏谑、扭曲、炸裂,都是业内人士对于熊庆华在视觉呈现上的评价。你看不到“田园牧歌”,看不到“小桥流水”,甚至于“希望的田野”这种典型的农村风貌也看不到,就连常常用来描绘乡间风景的翠绿和浅蓝这类色调,他都极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深浅不一的大地色等一干深色系,看起来带点魔幻又不乏现实,这种冲突构成了一种令人迷醉的吸引力,让观看者欲罢不能。

  那些游戏的孩子、皱纹深刻的渔民以及被遗忘的底层劳动者、外出打工者、拆迁里的惊恐无助、城乡断层下农人的命运……这就是他本人和他身边的农民。被熊庆华奉为“自己的伯乐”的策展人郭宇宽认为,熊庆华直面农村,又以轻松诙谐的风格再现农村人的狡黠与乐观。

  也许是对农村有着太深刻的了解,熊庆华下笔才能切切实实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乡村题材”。他看过村民的纯朴,也看过他们的计较;看过他们的劳作,也看过他们的娱乐。他对于乡村的情感是复杂且细微的,虽然他的故乡几十年如一日,经济凋敝、文化保守,但是杀鸡宰猪、撒网捕鱼种种乡村风貌,在他的笔下鲜活地复苏了。他既展现出乡民的勤苦耐劳,也不乏贪小利、好赌博的习性,他的画消除肖像特征的勾勒,通过整体构图和色彩来表现人物特征,为观者提供了一个独特乡村的视觉记忆。

  破灭在儿子身上的美术天赋

  熊庆华有一个17岁的儿子,早些年他曾经把许多厚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画画、采风的时候他都带着儿子,并且坚持认为儿子有绘画天赋。但是现在他却不这么想了,谈起儿子他却说:“不知道该怎么说他。”

  儿子现在在离家不远的市区里的职业高中学习工艺美术专业,倒也没脱离了父亲的老本行。熊庆华却显得有点失落:“电脑、游戏、手机……现在的孩子诱惑太多了,根本踏不下心来做一件事”。尽管说不出更多,他也知道这种深植于两代人之间的无奈,回想起自己6岁到十几岁间尽管条件不多却仍然痴迷画画的状态,他再没在儿子的身上看见过。现在他也不要求那么多了。

  说起那段无事可做、被人指指点点、躲在家画画的年月,他并没有太多自怜,“其实我家里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又是家里的独生子,找媳妇、结婚什么的没多大压力,我没你们说的那么苦啦。”

  熊庆华庆幸自己是个一直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人,这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有了那么一种“大智慧”,他能够比那个学画画的表哥看得远,也能够比同村乡亲们更超脱、更活在“理想”中。成名后外界的批评他也不那么在乎。对于未来的创作,他没法设定给自己,甚至都已经下笔了都没法确保这幅画究竟能不能成型,但是他也不在意,走一步看一步呗。

  骑上车,晃悠着在田埂间度过一个个悠闲的上午或者下午,所有需要做的事,便是用自己的眼、笔和相机,记录、表达着这片土地的一切,若有人来看画的话,就在画室带购画者看看。自由、散漫却满足、安逸,这便是熊庆华对自己完美日常的想象。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