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巨晓林:小巨人为知识性农民工树楷模
//www.workercn.cn2013-10-19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闹钟放枕下惜时如惜金

    在采访中,巨晓林告诉记者,铁路电气化事业,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是这片沃土培育了他,助他在“学中干,干中学”,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

    巨晓林说自己“运气特别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当他想学知识时,工地上有农民工夜校,当他想休闲时,宿舍旁边就是职工书屋。“千难万难,有本事就不难”这句话被巨晓林当作座右铭,时刻鼓励着自己。

    巨晓林的工友们说,巨晓林无论走到哪儿,身上总带着三件宝:“图纸、工具书、笔记本”。有一年中秋节,他和工友们出去购物,同伴走着走着却不见了巨晓林的踪影。大家经过一番寻找发现巨晓林正蹲在一个摩托车修理摊位前看人修车,向修车师傅请教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一位工友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感慨万千:“老巨学技术那叫玩命,每天他比别人早一个钟头起床,晚一个钟头睡觉。不管多么辛苦,他一点都不放松。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对此,巨晓林淡然一笑:“在那个年代,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从一开始就暗暗下决心要干好。”

    创新施工法创效六百万

    为了提高接触网施工工艺和质量,巨晓林所在的中铁电气化集团一公司接触网六段曾多次组织大家进行演练。在演练中,巨晓林注意到,接触网附加线断线绑扎中,按传统方法操作,既费时又费力,于是,他经过反复琢磨、实验,研发了分段环绕“n”字形绑扎断线法,现场一个人操作,可实现提高功效两倍以上。像这样的创新施工方法,巨晓林共研发了43项,创造经济效益达600余万元。

    熟悉巨晓林的人都知道,平时“好说话”的他,在对待工作时,却几近苛刻。有一次,他去检查基础坑开挖施工质量,发现一名施工人员用皮尺测量基础坑的尺寸,皮尺已有些松弛,他立刻意识到这会造成误差,影响质量。

    于是,他找来两根直尺,现场动手制作了一支折叠式测尺。只要把测尺打开拉直,基础坑的尺寸就会丝毫不差。“要建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就必须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

    用脑子施工引专家称赞

    对于巨晓林来说,到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工作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领悟到什么叫“责任感”。在接触网作业中,至少4个人才能组成一个工作单位,其中有一名安全防护员、一名现场指挥员和两名作业员,“如果其中一个人的工序出了问题,那么其他人就得吃苦头了。”对此,巨晓林一字一顿地说:“干,就要干好!”

    在修建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时,我国首次系统地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材料设备和管理模式。哈大线是全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也就是施工时间十分紧张。按照传统工艺,每次作业,工人都要攀爬到十几米的高空,把30到40米长、100多公斤重的软横跨安装到铁路两旁的铁塔上,再使用车梯把下部固定绳悬挂到上面。基本上,安装一组软横跨,需要20多人干上半个钟头。照此速度,巨晓林和工友们负责的300多组软横跨,至少要50天才能完成。而指挥部给他们的时间却仅有30天。

    面对挑战,巨晓林没有却步,他反复试验,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巧妙地解决了下部固定绳临时固定的难题,采用此工艺后,一小时就能安装四组,将工效提高到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现场的德国督导季马教授反复检测后,也不由得竖起大拇指:“OK!中国工人了不起!”(本报记者 张晶 文/图)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