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天剑”突击队:扬眉剑出鞘
//www.workercn.cn2017-05-11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拿着这把“百米校零”的大家伙,第一个上场的侯旭波,要在最短时间内用测距仪重新校准。因为此次“天剑”派出的7名突击队员中,只有侯旭波一人是狙击手,而7个科目中,有5个科目涉及狙击项。

  “我调好马上击发,命中,起身迅速告诉后面的队员如何使用。要快,因为时间也是算成绩的。”最终,10个狙击目标,全队命中8个,在所有的参赛队伍中,“天剑”在这一项的得分最高。

  没有天生的特种兵。侯旭波这种快速反应的硬功夫,竟是靠平时绣十字绣、在枪管上叠放弹壳练稳定性,一点一点磨出来的。“最多的时候,我端的枪管上可以叠7个子弹壳。”

  狙击是一项高精度的射击,连狙击手的心跳和呼吸都会影响枪支晃动导致击发不准。

  静要静下去,快要快起来!因为这次比武,不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狭路相逢快者胜。

  不但右手快、准,左手也得练出这个水平。

  何格的左右手虎口,和石头一样,摁都摁不动,手心的老茧也一个顶一个的硬。这是每天数千次拔枪“肉磨铁”留下的烙印,“只有让肌肉形成记忆,才会拔出枪就到射击位置,端稳击发。”

  当初,何格之所以能加入“天剑”突击队,是因为他对自己进行了超常规训练:部队每天6:15出操,而何格5时就起床跑一个5公里回来,然后再跟上大部队完成3公里的出操;晚上点完名后,他会再来一个2公里,加2小时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的“套餐”。

  为了让食指在扣动扳机时更快,每天跑步中,他的双手各自端在腰间,两手食指各做900个扣动扳机的动作,从未间断。

  既然是特种兵比武,那就少不了斗智斗勇。7人小组,每个项目只能派出5人,怎么合理利用规则、派出最合适的队员组合上场,也是队长李闯必须考虑的问题。2016年,在约旦第八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中,他就是队长,那一次,他们获得了两个团体项目第一名。这回,他又带队拿回了总冠军。

  李闯是队里唯一的80后,也是体重最轻的。单凭外形,你很难把他和特种兵联系到一起。

  据战友透露,李闯刚入伍时,因身材瘦小,体能一般,第一次5公里长跑,成绩全队倒数第一。

  从那以后,李闯每天挺举25公斤重的弹药箱,翻动200公斤重的轮胎,负重15公斤跑10公里。为了增强下肢力量,他每天走路、跑步甚至吃饭,小腿上都要捆着沙袋。别人训练端枪时挂钢盔,他用更重的石头拴在枪管上。为提高据枪稳定性,他用1米多长的绳子系上近8公斤重的水泥砖。为提高专注力和耐心,他用缝衣针穿大米,一穿就是半米长……

  最终,这个跑过倒数第一的小个子成了带兵的“兵王”。

  没有团队,哪来的奖杯

  5月6日,返回国内的“天剑”队员,在北京一处训练场休整。到了晚餐时间,队员们准备下楼去吃饭,电梯门要关的时候,朱峰伸手挡住,“支金龙还没来呢。”

  他们习惯了,一起行动。

  这次的特种兵比武,只有一个单人项目不计入总冠军成绩,其余7项全部是团队科目,比赛规则要求,所有的队员都要完成比赛科目,以最后一人到终点计时。

  其实,很多外国选手体型比“天剑”们要大上一号,但在最讲求团队协作的“抬假人”科目上,外国突击队员却没有“天剑”走得快走得稳。因为“天剑”是这样安排的:四个人抬,一个人背着所有人的枪在后面推。这,就是团队。

  尽管比赛早就结束了,可讲起抬着假人冲刺终点时的情景,侯旭波还会下意识地“嘿、嘿、嘿”地小声喊着号子。这,也是团队。

  在“国王挑战”中,谁体力较好,就会主动跑到小组最后,在上坡时推战友一把。看到前方有补给,会快跑几步去把水瓶子拧开,逐一浇到战友身上降温。钻过5米长的注水管道,擅长游泳的何格最后一个通过,在管道这头逐个推队友一把——比赛接近尾声,每个人都精疲力尽,这一把可能也就多出1秒,但团队却能离冠军更近。这些细节在战术布置时并没有安排。

  这,还是团队。

  本届比赛,在“无路可逃”科目中第一次增加了现场医疗救助。秦宏峰龇龇牙:“平时没练过,可把我们难坏了。”比赛前一晚才得知这一环节,几位队员争着当那名要被扎的“人质”,最终,秦宏峰因胳膊上的血管粗而“胜出”。

  比赛中,为了赶时间,队员们争着去拧输液器的开关,愣是把已经扎到秦宏峰血管的针头给带了出来。秦宏峰捂着流血的胳膊喊,“快点,还有一次机会,再来!”

  但现实生活中,这些突击队员和我们一样也是凡人,定力再好,也不能总是用满脑子去做一件事。有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支金龙在参赛前,就面临一次重大选择——集训还是备考。今年6月总队将组织一场考试,通过者将有机会去读军校,进而有机会提干。支金龙获得了参考机会。何况,他已经参加过上一届国际特种兵比武,也拿到了相应的名次。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集训参赛,“去上学是我个人的事儿,去比赛是团队的事儿。”就这样,支金龙带着复习资料参加集训、再赴约旦,又带着复习资料和奖杯一起回到祖国。

  回来后他说,这回心里踏实了,真要赶紧看书复习了。

  “天剑”赢回来的奖杯很漂亮,是一个金灿灿的武士头盔。

  何格说,回到队里,要把奖杯给一起集训的队友看。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们7人参赛小组,是从80人的预选队员到25人的种子选手,不断考核、淘汰、筛选来的,那些未能如愿的兄弟,一直帮队友备子弹、竖靶子,为入选的队友当梯子,却没一个人抱怨。

  这,才是团队。(记者 白云 通讯员 高达)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