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田梅:“火眼金睛”领跑影像医学
//www.workercn.cn2017-04-19来源: 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更多

  “想要赶超,就必须做那些5~10年后用得上的技术”

  2011年回国后,田梅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又将一部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临床转化研究上。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分子影像研究,为干细胞临床转化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想要赶超世界,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做那些5年、10年之后才能在临床用得上的实验性技术”。

  近年来,田梅一直走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前沿,构建并拓展了医学影像上的探测“雷达”——PE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与脑功能研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中药+干细胞”疗法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上具有良好效果,并通过了前期实验验证。她说:“PET技术不仅能跟踪移植干细胞,甚至对于这些干细胞衍生出的子代、孙代细胞,只要它们带着某些标记基因,就能被精确定位、定性、定量。这种特性十分有助于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就连未来的T细胞免疫治疗也要用到细胞示踪技术,否则,细胞治疗就好比大海捞针,细胞一旦注射到人体就不见踪影了。”

  田梅团队还在世界上首次利用PET分子影像技术来探索“脑机融合”领域亟待解决的信号源脑区定位问题,开辟了核医学在未来脑机融合技术转化应用上的新方向。但她认为PET的创新潜力还远未被开发:理论上,PET可以有上百种特异的分子显像剂,应该做到一种疾病对应一类显像剂,甚至一个基因或一种蛋白对应一种显像剂。随着未来新药物靶点、新型分子的出现,研究者还可以开发更多显影剂并跟踪其在体内的生化代谢与变化情况。“这些新药去了哪些部位,待了多久,何时排出人体,都可以用PET分子影像技术来跟踪。对于将来制定临床用药的剂量、间隔时间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许多领域都要应用PET分子影像,我们只是刚刚开了个头。”

  制约发展的,当年是经费,“现在是人才”

  可以说,当年制约PET技术发展的是经费,现在则是人才。田梅感叹,该领域在中国的导师太少,毕业生“供不应求”。“整个浙江省也只有两位核医学博士生导师。”她说,“国内高校中这个专业的后继力量相对薄弱,近几年浙江大学医学本科生选择核医学的学生并不多,学生们还不了解这个专业。”

  为了主动适应未来医疗发展需要,为PET分子影像诊疗培养人才队伍,田梅在浙江大学医学部承担着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学生、硕士班、博士班的教学任务。“可以预见的是,分子影像将成为医疗事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因为它可以及早地预测、预防和治疗,特别是在精准医疗、脑科学等方面,分子影像将会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个领域,共同发展这个事业。同时,也希望能与更多交叉学科的学者展开合作,继续拓展PET影像的应用范围。”田梅说。

  实际上,田梅目前指导的学生正是来自各个交叉学科——有肿瘤学背景的学生探索肿瘤分子影像;从事神经精神科的做恐惧焦虑症、癫痫、多动症等疾病的研究;擅长神经外科的负责脑外伤的干细胞治疗……

  田梅表示,为了保持在本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自己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4小时以上。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