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张怡戈:大山里走出来的筑岛人(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6-2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人工岛是桥梁和海底隧道的转换枢纽。人工岛建成后,张怡戈又接到了首节海底沉管隧道与人工岛的对接的任务,完成“深海初吻”。张怡戈和他的团队需要在岛上浇筑一段预埋的混凝土沉管,延伸到十几米水下,以迎接首节海底沉管的到来。他需要保证隧道寿命120年,生命周期内地基不能出现非均匀沉降,400多平米的截口平面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    2013年5月6日,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安装成功,首节海底隧道与人工岛隧道精准对接,实现了“深海初吻”。

  “看到首节沉管对接成功,感觉就跟看到女儿一样开心”,张怡戈回忆称。

张怡戈正在跟同事商讨管沟施工技术问题。中工网记者朱晶晶 摄

  西人工岛的“大管家”

  夏季的阳光直射令现场季平均温度达到40多度,最高甚至达到60度,走在钢板上隔着厚厚的劳保鞋底都能感觉到脚下的炙热。张怡戈和同事们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又被阳光烤干、干了又湿,如此反复,安全帽上的汗水顺着帽檐滴到脸上、留到嘴里,满嘴又咸又涩。晒后,大家的脸上都留下了一条条“白道道儿”,这条残存的正常肤色就是安全帽帽带挡住的地方。身上的工作服也因为天天都要洗而变得越来越薄,犹如“蝉衣”一般。

  “岛上现在还有700多人,每天的运水量平均两百多吨”,张怡戈说,“海岛交通不便,建设成本比陆地上多三倍不止,建材和生活用品都要从陆地上船运过来。”作为西人工岛的岛主,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他操心。正是他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才对推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起到带头作用。

  在岛上,张怡戈的爱“走动”也出了名,底板、侧墙、脚手架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天天爬上跑下不说,有时候还要挤身钻到狭小的脚手架空间里进行检查,生怕任何一个细节出差错。他带领项目组坚持定期召开月度例会、生产调度会,每日扎根在现场了解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及节点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纠偏,对施工班组实施有效管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这么多年工程建设尤其是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后,张怡戈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规划,更对能参建世纪工程感到由衷的自豪。在港珠澳建设平台上,他接触到了很多以往接触不到甚至不敢想象的技术工艺,在与世界建筑行业顶级专家、外籍顾问的交流中愈发感觉到机会难得。“人一辈子不能做很多事,但一定要用心做好一件事。”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张怡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此大型化、工厂化、装配化、标准化的施工管理,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这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体现、也是一名筑港人的光荣。

  伶仃洋上一个不足10万平方米的孤岛上,张怡戈在积极锻炼和磨砺自己,有欣喜,也有遗憾、有付出,也有收获,他一直在默默的建设,默默的奉献,一直在用心浇筑着两岸三地人民共同的梦想,用他的话说这就是“平淡中有些感动,也有些遗憾,但最终会收获幸福”。

  相关链接

  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项目。中国交建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了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国内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首个海底沉管隧道。沉管浮运安装将决定大桥建设的成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